音樂欣賞的本能

很多人會同意香港人好懂得享受,但是多數都是指出外旅遊和「食好嘢」。有否想到我們還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卻是香港人常常忽略,就是安靜地聆聽和享受音樂。當然你會說有不少香港人非常喜愛去歌星演唱會,但我想談的是日常生活中與音樂相伴的享受。歷世歷代、在不同種族和文化中,人類對音樂的喜愛都不多變。有推測指這是因為我們還在母親體內時,已經常聽到她的心跳聲,從而對節奏一早情有獨鍾。

近年有研究發現,世上只有1.5%的人從少便欠缺欣賞音樂的能力並對它毫無興趣,所謂「音樂盲」(amusia),就好像有些人不幸地有讀寫障礙一樣。在此我不想讀者弄錯,以為「五音不全」的人便是所講的音樂盲,他們只不過是抓不準音調,不善長唱歌或奏樂器,但也一樣有能力欣賞美妙樂曲而喜歡音樂的。醫學上發現,我們的大腦生來便懂得從週邊不同的聲音中,分別出什麼才是音樂而不是雜音。這因為我們大腦右邊的聶葉當從耳朵收集聲音訊息後,便會再作整理,然後傳到前方的額葉去感受聲音的節奏、音調和音諧。這個大腦的「路線圖」構造是我們出世便存在,所以小孩子很早便已經可以對音樂有反應,甚至自然地「聞歌起舞」。相信我們也試過當聽到自己很喜歡的音樂時,心裏立即有在所共鳴,心情為之一振。

究竟音樂在我們大腦動了什麼化學反應。近幾年科學上的研究給了我們一些明確答案,這有賴磁力共震和正電子斷層掃描(PET Scan)的發展。從一班自願者的實驗中發現,比較起聽一些中性樂曲,自願者當聽到自己刻骨銘心的音樂時,大腦的多巴胺(dopamine)大大提升,這裏還要注意的是,實驗中是用純音樂沒有歌詞的,所以感受反應全是與音樂本身有關。

醫學上早早已知道多巴胺這個神經傳遞素,是動物的「獎賞系統」和「推動行為」重要媒體,它還是與愉悅感和上癮成因有關。有數種抗抑鬱藥都是透過提升大腦多巴胺從而醫療情緒病的。大自然賦予我們這個欣賞音樂的本能一定有意思的。近年智能手機和無線耳機的普及,我們大可隨時隨地用音樂提升愉快感覺。不過記著要保持適當音量,聽覺健康才能長久點欣賞音樂。

(下期我們再談音樂怎樣幫助腦部病患者)

鍾維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