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變本港風土病 感染人數下半年大增 列法定呈報傳染病

2022 年本港的類鼻疽個案,大部分都來自深水埗。
2022 年本港的類鼻疽個案,大部分都來自深水埗。

【Yahoo 新聞報道】疫情在今年持續,本港除面對新冠肺炎外,8月更開始爆出罕見的類鼻疽個案。截至12月2日,已錄得 38 宗類鼻疽感染個案。隨著感染個案上升,並檢測出環境樣本呈陽性反應,類鼻疽已成為本港風土病,列入須呈報的法定傳染病。

以往類鼻疽個案在港並不多見。過去20多年,本港累計只有約100宗類鼻疽個案。惟衛生防護中心的數據顯示,今年8月至10月感染個案明顯增加,截至12月2日已錄得38宗個案,當中10人離世,涉及7男3女,年齡介乎54歲至93歲。

由於大部份個案居於深水埗區,當局曾於10月10日至11月1日期間,在深水埗區採集471個環境樣本,其中38個樣本對類鼻疽伯克氏菌核酸檢測呈陽性反應,包括2個從住戶採集的樣本、4個於白田邨重建地盤採集的泥土樣本、以及32個從配水庫草地採集的泥土樣本,並就32個泥土樣本作細菌培植及基因排序,結果發現泥土中的細菌,部分與病人的病菌基因有高度相似。

惟根據進一步的採樣檢測,暫未發現感染源頭與配水庫的自來水有關,至今仍然源頭未明,官方僅確定深水埗區內出現傳播鏈。

雖然類鼻疽個案一般不會人傳人或經動物傳人,但病菌可存於環境並引致個案爆發。鑑於感染數字上升,類鼻疽已屬於香港風土病。政府亦於11月11日刊憲,根據《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將類鼻疽納入法定須呈報的傳染病,如醫生發現有懷疑或確診個案,便需向䘙生署呈報,以便盡快掌握社區的懷疑個案。

立即下載Yahoo新聞APP

傳染病專科醫生:需連串因素配合 市民毋須過份憂慮

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表示,一般會對公眾健康構成影響,又或需監察感染走勢的疾病,便有機會納入須呈報的傳染病。他觀察到本港類鼻疽個案近年一直有上升趨勢,原因可能與環境包括天氣、溫度及濕度有關。至於深水埗區錄得的逾20宗個案,他指雖暫未知原因,但目前已知是與該區的泥土樣本有關連,而類鼻疽細菌主要活躍於30厘米至60厘米深、溫度介乎20至32度的泥土層內,當泥土有適當溫度及濕度,類鼻疽細菌大量繁殖,細菌的致病性亦會提高。

對於感染數字在短時間內突然攀升,林指出,當有細菌存在、有適合細菌繁殖的環境、並有大量高危人士在該處出沒,譬如深水埗區有較多年長居民,在多種因素串連下,便有機會在短時間內出現較多感染個案。

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圖:AIDSConcernEvent YouTube 截圖
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圖:AIDSConcernEvent YouTube 截圖

【新聞專題:2022 大事回顧】

透過皮膚接觸、吸入或吞食感染

類鼻疽可透過皮膚直接接觸、吸入、以及吞食感染,患者主要是經環境感染,人傳人或動物傳人的個案非常罕見。林指,若沒有穿著保護衣物便直接接觸受污染泥土、大風吹起泥土表面細菌、以及飲用或使用受污染的水漱口,均有機會感染致病。

此症沒有標誌性病徵。林提到,不同感染途徑,病徵亦有分別,若經皮膚感染,徵狀主要是皮膚發炎及膿腫為主;若經吸入感染,多會影響肺部;若透過飲水感染,細菌入血的機會則較大。他提醒,如曾在相關地方工作,或長期近距離接觸相關受污染的泥土及水源,便要提高警覺,若有不明原因的發燒或感染徵狀,譬如膿腫或久久未愈的肺炎徵狀,便需小心。

林又指,雖然類鼻疽致命率較高,根據2018年本港發表的相關研究所得,致命率約為31%,但因此症主攻體弱人士,如長者及長期病患者,而越早診斷及使用抗生素治療,亦有效降低死亡率。患者一般需入院接受數周的抗生素注射療程,出院後再口服抗生素數月,一般不會復發。他提到,類鼻疽屬相對罕見的病症,一般市民毋須過份憂慮,現時本港氣溫開始轉涼,亦有機會減低感染個案。

類鼻疽小資料
類鼻疽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