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遊戲的犧牲者

吃與不吃,對一般人來說,都不會花上什麼時間去思考,但對於患上進食失調症(厭食症、暴食症等)的人來說,卻是每天重複出現的掙扎。[[MORE]]

這個病症的受害者,不單單是患者,還有跟他們一起面對這個病症的家人。他們都無可避免地一同被捲進這個與進食糾纏的漩渦中。

很多人以為進食失調的病患者是不喜歡進食的,其實剛剛相反,他們只是用極端的手法來壓抑自己對進食的需求。但在過分的壓抑下,往往適得其反,反而有機會跌入暴食的陷阱。

進食失調症患者的高危年齡是16至20歲。這個階段的少女,通常正在尋找自我價值和形象,也往往容易受傳媒或朋輩影響,希望藉着減肥瘦身,好讓他們在朋輩之間得到認同。就在這個強力的外在因素影響下,他們便會不自覺地跌入這個飢餓遊戲中。當他們能夠在這個遊戲中成功減磅,獲得滿足感的同時,就正正是他們跌入這個漩渦的第一個警號。

當然,不是每一個希望減肥瘦身的女孩子都能成功。能夠跌入進食失調症這個漩渦的人,往往是在多方面因素影響下才會發病,例如:患者性格通常較為執着、堅持,也會有完美主義的傾向。他們的感情通常較為敏感,容易受別人的說話影響情緒和對自我的看法。另外,如果患者自幼經常在被批評、控制、要求高的環境下長大,而周遭的人都較着重進食的規條、身型、體重等外表,也會是導致患上進食失調症的因素。

其實,患上進食失調症的人,他們的痛苦是難以筆墨形容。厭食症的患者每天控制著自己的食量,每次進食也是他們與家人、朋友,甚至是自己的戰爭。暴食症患者每天糾纏於不能自拔的狂食與扣喉的惡性循環。他們的心裏充滿焦慮、恐懼、不安、挫敗與自責。

進食失調症患者往往是孤單的一群。他們通常會避開朋友和家人而獨自進食,為的是減低別人對自己進食行為的目光。而他們這份孤單,就更強化了這個病症,令他們更加感到無助和絕望。

進食失調症是一個情緒與心理的病症,及早的治療實在十分重要,需要由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共同處理。患者願意與專業人士合作,面對這個病症,就能掌握技巧控制這個進食心魔,重回正常進食、安穏情緒的軌跡。

如有興趣知道更多關於飲食失調病症的迷思和治療方法,可出席由精神科醫學院所舉辦的免費健康專題講座,詳情如下:
日期 : 2017年5月20日
時間 : 晚上6點30分至9點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66號) – 演講廳
敬請致電5245 2516留座,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陳穎儀博士 及 精神科專科醫生 簡重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