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公逝世】與香港不解之緣 「心經簡林」出自其手

饒宗頤2005年曾到心經簡林。資料圖片

【星島日報報道】國學大師饒宗頤今晨一時左右安然逝世,享年101歲。饒宗頤曾在港大及中大任校,他生前在中國文學、藝術有極大成就。 2015年時,饒宗頤教授百歲華誕舉辦展覽,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兼聯席主席李焯芬就曾透露,饒宗頤與香港有不解之緣。 李焯芬教授透露,「饒教授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來到香港,香港的自由開放的學術氣氛,對他在學術及藝術上的發展提供了很重要的條件。有一次他通過海外學術聯繫,購買到當時流失海外的重要敦煌學文獻,對研究中古時代的中國社會意義深遠,因此饒教授說是香港育成了他的學術成就。」 李教授更說到大嶼山著名景點「心經簡林」木柱上的書法,亦是出自饒教授手筆,「○二年饒教授眼見香港社會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後,受經濟低迷困擾,於是決定贈送自己心經墨寶予香港人,以鼓勵人心。」●對中國西北風景着迷 同時研究敦煌學 李教授表示,饒宗頤學術研究領域很闊,他精通甲骨文和梵文,又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哲學、宗教、藝術方面均有重要貢獻,「現代社會時興專注一門學問,但他對古今中外的研究都有涉獵,這是他的特色。」 副館長鄧偉雄亦指,饒宗頤對中國西北風景尤其着迷,「中國北部的地勢是石多於山,又因為氣候關係,有一種荒涼、堅實的感覺;西北的石塊是層疊式的,而正北方的石塊是直向式的,隨着不同石塊結構有所不同,其畫法亦隨之而變。」他憶述饒宗頤很早前便走訪了藝術家很難進入的西北,「以前的敦煌渺無人煙,前往有一定危險,不像現在人來人往。當時饒教授到訪敦煌時需要由國家文化部在蘭州找來軍方車隊相隨。」 饒宗頤教授同時是研究敦煌學的學者,他的書畫都蘊含學術和文學元素,藝術情致綿延,學術博大精深,但兩者又如何融合?鄧偉雄即舉例指,「饒公常說『學藝互益』,是指學術和藝術可互相增益。例如他筆下的荷花、葉枝都是偏向紅色的,融會了敦煌壁畫的風格,為藝術創作提供了一個新路向。他曾稱『這是他心中的荷花』;又如描繪女媧的時候,會加入上古神話的概念,所以他人評他為一個學者型的畫家。」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