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專欄】便秘的中醫辨治心法

便秘的中醫辨治心法 (Getty Images)
便秘的中醫辨治心法 (Getty Images)

便秘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證,臨床特徵包括大便排出困難,排便時間或/及排便間隔時間延長、糞質乾硬等。便秘也屬於中醫脾胃病的範疇,一般在老年人群中更為普遍。由於腑氣不通,濁氣不降,便秘常可引起腹脹、腹痛、頭暈頭脹、食慾減退、睡眠不安等症,便秘日久,可引起肛裂、痔瘡。中醫診斷時應與積聚相鑒別。便秘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寒熱之邪、內傷飲食情志、病後體虛、陰陽氣血不足等。

此病病位在大腸,但是與脾、胃、肺、肝、腎尤為密切相關。形成便秘的基本病機是邪滯大腸,腑氣閉塞不通或腸失溫潤,推動無力,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用黃元御氣機升降理論來分析,便秘就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氣機升降失常所引起的病症,所以辨證以寒熱虛實為要點。其治療當分虛實而治,原則是實證以祛邪為主,依據熱、冷、氣秘之不同,分別施以瀉熱、溫散、理氣之法,輔以導滯之品;虛證以扶正為先,依陰陽氣血虧虛的不同,主要是運用滋陰養血,益氣溫陽之法,酌用甘溫潤腸之藥。

大便乾結,解便困難,通常可用下法,但應注意在辨證論治基礎上輔以下法,並以潤下為基礎,個別證型雖可暫用攻下之藥,也以緩下為宜,以大便軟為度,不得一見便秘,便用大黃、芒硝、巴豆、牽牛之屬,以防愈下愈結。便秘一病,若積極治療,並結合飲食、情志、運動等調護,多能在短期內治癒。但是,對於因年老體弱、產後或病後而形成的體虛便秘,中醫辨證多為氣血不足,陰寒凝聚,治療宜緩緩圖之,有時難求速效。有經驗的中醫師會根據黃元禦的氣機升降理論,採用黃氏下氣湯為主,酌情加入當歸、肉蓯蓉、火麻仁等潤腸通便之品,一般很快取得明顯的療效。在日常生活方面,應注意飲食調節,便乾量少者,適當多食富含纖維素的粗糧、蔬菜、水果,避免辛辣燥火之食。適當增加體力活動,加強腹肌鍛煉,避免久坐少動。此外,還應保持心情舒暢,戒憂思惱怒。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發生便秘莫慌亂,一瀉了之要不得。只要找出問題癥結,針對性地處方用藥,一般也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文: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首席講師黃斌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