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案猖獗人人自危 致焦慮症惡化

【晴報專訊】電話騙案飈升,不少人提高警覺,但過分緊張或引致情緒問題「爆煲」。有精神科醫生指,有焦慮症患者因此病情加重,連電話上網也取消。亦有醫生指性格易緊張的人,會因聽多了騙案信息致壓力大增,較易引發情緒病。 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指,數名原情況穩定的焦慮症患者,因擔心遇騙案致病情加重。有40多歲單身女會計師,因其母的朋友被騙數萬元,擔心得連電話上網數據也取消,出街須人陪同,否則感不安全,見到打扮不像港人的人亦避開,要服鎮靜劑。 另有30多歲全職媽媽因朋友的爸爸「中招」,故最近「嚴禁」兒子用電話及平板電腦,因此與丈夫爭吵、子女關係惡化,自己亦出現心跳及手震等,服藥分量需增加。傅子健說有焦慮症或隱藏焦慮症的人,較易被騙案等外在因素影響,引致病發或病情惡化,或出現抑鬱症。 性格焦慮者額外敏感 精神科專科醫生曹國柱指,即使本身無情緒病,惟性格易緊張及思想負面的人,接收太多騙案信息,亦容易引發情緒病。「例如接到陌生人電話,對方能叫出自己名字或提到自己的事便很驚,甚至將事情想得災難化,增加情緒不穩。」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葆雯說,性格本身焦慮的人,在這時期會額外敏感。「例如只肯接認識的人的電話,連平日留意的着數優惠信息也不敢沾手。」若這類人常受電話滋擾或曾接觸疑似騙案電話,可能會演變成情緒病。 杯弓蛇影 減人際間信任 香港心理衞生會助理總幹事程志剛指,因騙案數目增加,部分人基於保護心態,對陌生來電提高戒心。該會近日委託調查機構做精神健康的電話調查,市民拒絕接聽率大增,原擬可做一千份問卷,但只能做約600份。 程估計大部分人未至於焦慮,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及社交確有減少,部分更出現「杯弓蛇影」情況。若出現過度反應,如有人走向自己,就擔心對方是否行騙,或電話一響就緊張等,可能是焦慮徵狀。他建議市民勿只留意騙案負面消息,應接收騙案手法及如何識破等資訊。 香港心理中心總監陳國平指,擔心被騙而出現緊張屬正常,建議自行設定「界綫」,例如與陌生人交談時,若涉個人資料、財產等,應婉拒續談,但毋須過度緊張。 記者:畢嘉敏、翟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