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如何分類及其意義?

在臨床工作中,經常有患者問:我是“寒底”還是“熱底”?天天煲黃芪黨參可不可以?能否天天喝涼茶?

其實,上述問題不可一概而論,因為牽涉到人的體質問題。

體質有強弱與寒熱之偏,陽盛或陰虛之體,慎用溫熱之劑;陽虛或陰盛之體,慎用寒涼傷陽之藥。《靈樞•論痛》說:「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勝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勝毒也。」《素問•五常政大論》說:「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說明體質不同,治療用藥常不同。正氣不足或相對不足是發病的內在根據。

由於人的體質不同,故對於外邪也有不同的易感性。《靈樞•五變》說:「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靈樞•壽夭剛柔》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由於先天稟賦不同,可以形成個體差異。

「是藥三分毒」,用藥如用兵,用之得當,益身治病,不當則損體害命。清代徐靈胎《醫學源流論》亦云:「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金元時期的名醫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稱:「凡藥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謂之毒,甘草、人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必有偏勝。」

所以中醫治病主要以中醫的辨證思想為原則。

體質是人體稟賦所具有的身體素質。患者在就診的時候提出「我是寒,還是熱?」有人怕熱,有人怕冷;有人吃了熱氣食物口舌生瘡,有人吃了寒涼之食就腹瀉;有人強壯、有人瘦弱;在同樣條件下有人易生病,有人不易生病。這就是人體質的差異。

徐靈胎《醫學源流論》:「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則效,治彼則不惟無效,反而有大害,何也?則以病同而人異也。」

《靈樞》云:陰陽二十五人,及「老、壯、少、小、脂、膏、肉、瘦」等體質分型。中外有三十餘種體質學說,但對人類體質的分型尚未統一。

著名學者匡調元教授在《人體體質學—中醫學個體化診療原理》一書中論述了體質、病理體質、辨質論治及辨質論食等。認為體質是人群及人群中的個體在遺傳的基礎上,在環境的影響下,在生長、發育和衰老的過程中形成的,功能、結構與代謝上的特殊狀態,這特殊狀態往往決定其生理反應的特異及對某種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所產生病變類型的傾向性。主張從人體宏觀整體層次上闡發中醫學個體性化診療原理。根據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經驗,將體質分成正常質、燥紅質、遲冷質、膩滯質、倦恍質及晦澀質等六型。

目前比較常用的體質分型則是按照王琦教授的分類法,即將人體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血瘀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鬱質和特稟質。

中醫學體質分類的方法多種多樣,有的過於簡單,不能反映所有特點;有的過於複雜,難以把握應用。有的體質分類更傾向於病理狀態,而體質應該是屬於生理狀態。其實在疾病的診療和調理過程中,分清體質的寒、熱,虛、實對指導用藥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臨床中更常將體質分為寒性體質、熱性體質、虛性體質、實性體質及平和體質和特禀質等。

寒性體質:年老者多見,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長。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舌面濕潤。喜熱敷。脈緩。耐受濕熱藥物及食物。

熱性體質:年青體壯,表現為手足熱、口苦咽乾、口渴喜冷飲、大便乾結或便後灼肛、小便黃短。面紅目赤、易激動,喜冷敷。舌紅苔黃或焦黑。脈數。耐受寒涼食品及藥物。

虛性體質:多見於年老者。表現為精神疲乏、面色蒼白、語聲低沉、動作遲緩、體型消瘦,動則汗出,小便清長、大便爛,臟器下垂,如肛脫等。舌淡胖嫩,脈無力。在藥物反應方面多數不受寒涼、發汗和瀉下藥。虛性體質包括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

實性體質:多見於體壯之人士,表現為精神興奮、面紅、語聲高亢、煩躁喜動、口苦、目赤、出血、便秘、小便短赤。舌紅蒼老,舌紅。脈有力。在藥物方面多不受補藥。實性體質包括痰濕、瘀血等。

平和體質:平和體質是指陰陽平和,無明顯的寒、熱、虛、實之偏,功能協調的體質。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表現為身體強壯,胖瘦適度,或雖胖而不臃滯,且瘦而有精神。面色與膚色明潤含蓄,目光有神、友善,精力充沛,夜眠安穩,性格隨和、開朗。食量適中,二便調暢。對寒暑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特禀質:是指體質特殊,易對環境、藥物、食物、氣味、花粉、季節過敏。

中醫治則是決定中醫用藥、保健的基本原則。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則瀉之等都是中醫的基本治則。

熱則寒之,指的是熱性病,或熱性體質的人,在治療或調養時需要用寒涼的藥物或方法治療;寒則熱之,則與此相反。

虛者補之,實在虛損性疾病或虛性體質,在治療或調養時需要用補益的方法或補益藥物進行治療或調養;實則瀉之,則與此相反。

糖尿病、痛風、高血壓、腎病等患者在進行中醫治療或調養時,同樣也需要參考體質特點,按其寒、熱、虛、實狀態等進行相應治療調理,不可千篇一律。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首席講師徐大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