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估體力無裝備 登高求救個案增

星島日報相片

【星島日報報道】港人愈來愈愛行山,警方發現不少人高估自己的體力,又無帶食糧、裝備,更在樹木以絲帶標示「捷徑」,反誤導他人;亦有互不認識者在網上相約行山,惟不知對方「實力」,易增意外風險,求助個案亦增,港島總區野外巡邏隊最長花近十小時,拯救一名穿拖鞋短褲獨自行山的內地客。 港島區超過四成面積是郊野地區,包括五個郊野公園、多條行山徑等。警方港島總區野外巡邏隊警署警長陳國標受訪時指出,去年隊伍接獲二十六宗求助個案,五十三人獲救,今年首十個月已有二十五宗,救回七十二人,主要涉迷路、受傷、體力透支等。「有些個案是一兩個人迷路,但有些是十多人一起不識路」,當中栢架山野豬徑、哥連臣山及孖崗山紫崗橋屬高難度路 ,「這些路徑有很多分岔路,又有不同出口位」。 內地客拖鞋短褲出征 陳國標坦言,不少行山人士錯誤評估行山徑的難度、自身體力,又不熟悉行山徑地形。今年夏天有五名十七、八歲青年被困利東 後方鴨 排,「他們已行了七至八小時,被發現時身上無水無糧,全是初學者,事先無部署行甚麼路段、帶甚麼裝備,最終部分人休克,要出動直升機拯救」。 野外巡邏隊去年又在港島徑第五段救出一名缺水暈倒的日籍女旅客,「她以為四公里好短,無為意沿途無遮無掩,(太陽)曬住行,引致缺水、體力透支」。 另一名持雙程證、短褲拖鞋上陣的內地旅客在干德道後山迷路,隊伍花上九 十小時才救回,「他不懂得打九九九,手機只存有內地電話號碼,迷路後要經微訊找香港朋友幫手報警」。接報時約傍晚六時,隊伍即電聯事主,但不知身在何處的他,未能找出沿途座標號碼,只遠望到一座紅色牆、黑色玻璃的建築物,隊員憑經驗估計是信德中心,最後由民安隊游繩協助拯救,翌日凌晨三時許救回。 善行計畫加強巡邏 陳說,入夜後為求助高峰期,因郊野入黑後環境轉變很快,「沒有燈,一入黑就完全看不到周圍,尤其秋冬天,天色下午四、五點仍然很光猛,但之後很快變黑。有人行岸邊石灘,入夜後潮漲,就回不到對面灘;勉強落水但浪又大,容易受傷」。對於近年興起在網上約伴行山,他提醒「雙方素不認識,又不知對方懂不懂行山、體能如何」,最終或不歡而散,「曾有個案是被中途拋低,須自己求助。」 一些「熟路」行山者在山徑樹木上綁上絲帶,陳國標亦憂引起誤解,「可能刻意用來記下捷徑、看到靚景色的位置,亦可能是密林死路,但其他行山人士見到,誤會是行得,便偏離正常的路徑」。 野外巡邏隊有十六名成員,全部熟悉港島郊區地勢,精於尋人,另配合一套電腦索引系統協助,該系統記錄港島郊區五千個斜坡、水坑、路徑的標記號碼,「求助人可讀出號碼或拍照,甚至開啟手機定位,協助警方找到他。」 警方去年開始推出「善行計畫」,特別加強假日巡邏熱門行山徑。計畫主管、港島衝鋒隊高級督察鍾廷森表示,若巡邏隊看到行山人士「一個人行、兩手空空無背囊,都會提醒多兩句,尤其是天快轉黑」。 記者 文羨怡 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