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城中城」業權混亂 奪命火警揭基層困境

台灣高雄「城中城」大樓造成46人死亡的火警發生至今近一個月,大廈現時仍然圍封,部份已出院的災民獲當局安排住在收容所,暫時為期半年。 逃過一劫的居民毛太太說,當局答應會協助居民尋找新居所,但要她提供租住契約,證明真的住在受大火影響的單位,不過她十多年前租住時並無定立租約。房東楊女士說,可以證明毛太太是租客,但她自己輕微中風,現時無法寫證明書。 「城中城」多個樓層早已荒廢,甚至成為吸毒者流連的地方,有人形容為「鬼樓」。關注無家者和社會邊緣人士的慈善組織「人安基金會」社工林松柏表示,雖然居住環境差,但租金很便宜,對貧苦大眾來說,總算是有棲身之所。 1981年落成的「城中城」位處著名景點愛河旁邊,曾經風光一時。研究高雄歷史文化的民間團體「打狗文化再興會社」理事陳坤毅說,大廈90年代開始沒落,揭示了商業轉移帶來的社區老化問題。 關注基層住屋問題的台灣民間團體「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副召集人呂秉怡說,類似「城中城」這種高密度兼缺乏管理的大廈,粗略估計佔整體老舊房屋約一成,由於業權混亂複雜,難以進行環境改善工程。他又說,改善基層民眾居住環境的其一個方法是興建多些「社會住宅」,即類似香港的公營房屋,但台灣當局目前的資源不足以大量建造這類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