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Chiu 抗疫解碼】誰是新冠疫苗的「白老鼠」?

隨著新冠疫苗研發成功,各個地區和國家都開始接種計劃。但這又衍生一個新的問題:未被選中首先接種的人,就質疑為什麼沒有他們份兒;被首先被選中,又擔心他們是不是被作為白老鼠?

疫苗初期產量有限,往往要定立緩急先後的次序,也是十分合理。一般來說,最先接種的人,應該是風險最高的人,因為他們最容易受到感染。因此,大多地區和國家,包括香港都是讓長者、慢性病患者和醫護人員首先接種疫苗。

至於接下來接種的群組,就每個地區都會有他們不同的考量。例如在美國德州,他們的州政府就讓負責處理凍肉的工人作為第二優先接種對象。其原因是因為凍肉出口是該州的主要經濟命脈,因此他們希望能夠透過接種疫苗減低凍肉工廠關閉的風險。

疫苗接種 誰是真正的「白老鼠」?

面對新的疫苗面世,坊間難免常常會形容首批接種的人是所謂的「白老鼠」,但真正的「白老鼠」,其實是開初參與這項研究計劃的四萬多名自願者。

這些自願者被隨機分為接種組和對照組兩組,接種組接受兩劑的疫苗,而對照組則接受了生理鹽水。他們完成了在近代疫苗醫學史上,一個最高規格和最大型的隨機雙盲研究,得出了我們現在關疫苗效用和安全性的基礎。研究的結果,刊登於醫學界備受推崇的新英倫醫學雜誌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研究清楚顯示,疫苗沒有嚴重的副作用,沒有因為注射疫苗的死亡個案。而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常見副作用包括發燒 (16%)、倦怠 (59%)、頭痛(52%)、肌肉痛(37%)及關節痛(22%)等,總體上都是輕微和短暫的。因此對這批「白老鼠」,我們應該致以無限敬意,因為他們對醫學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當然每一個藥物在完成臨床研究並推出市場後,藥廠和研究人員還會繼續的收集數據。但必需強調,這樣做不是代表拿這些人來做實驗,而是因為不同種族、年紀、和體質的人對疫苗的反應都可能有所差異,這些數據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對日後疫苗接種的劑量和時間等作出更好的掌握和調整。

無可否認,較後期接種的人,將會因為這些數據而得益,特別是針對罕見副作用這方面。但同樣地,他們亦承受了較長時間沒有疫苗保護的風險。再者,需要有多少人接種疫苗的數據才能夠確保安全呢?五十萬,一百萬,還是一千萬?這其實沒有一個定數。 因此,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機會注射疫苗,每個人都必須小心衡量,不要把把風險過份放大而放棄機會。

以上內容獲 AXA安盛醫療及僱員福利業務醫務總監 邱家駿醫生 審核。

更多健康資訊,可瀏覽AXA Blog:http://bit.ly/2MmEUO6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