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零售業銷貨額瀉13.6% 連跌24個月 網購額反升逾9成

【on.cc東網專訊】本港零售表現持續疲弱,政府統計處今日(3日)公布,1月份零售業銷貨額臨時統計數字為326億港元,較2020年同月下跌13.6%,而去年12月數字則下跌13.3%,跌幅進一步擴大外,是連續24個月下跌。不過,市民避疫減少外出消費,轉為在網上購物,政府首次公布網上銷售額,1月份相關數字佔整體7.3%,較去年同期飆升92.1%。

本港1月份零售業銷貨額臨時統計數字為326億港元,較2020年同月下跌13.6%,跌幅持續錄得雙位數。1月份銷貨額中,透過網上交易的銷售額高達24億港元,佔整體7.3%,較去年同期上升92.1%,無店面零售商上升53.9%;其他零售商則升134.3%。

與去年1月同期比較,酒類飲品及煙草銷貨價值跌幅仍舊最大,跌幅亦持續擴大,較前下跌78.1%;其次為藥物及化妝品,下跌40.1%;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下跌31.7%。新鮮蔬果持續上升,同期升幅為34.1%。

政府發言人指,每年首兩個月為農曆新年,在該節日前本地消費開支通常處於季節性高位,由於今年農曆新年在2月,去年則在1月,因此數字按年比較可能會受到某程度影響。發言人又指,鑑於本地疫情繼續帶來威脅及訪港旅遊業維持冰封,零售業短期內仍然困難,但指如疫苗接種計劃取得預期效果,有助奠下穩固基礎,讓零售業恢復以至經濟在今年較後時間有較全面的復甦。

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表示,整體數字與預期相若,因1月仍受禁聚令影響,期中超級市場數字首次出現下跌,估計是因去年1月本港未受疫情影響,加上有農曆新年,故市民有一定消費。她指上月雖有農曆新年,但受禁聚令影響,市民消費有限,業界預計未來3月禁聚令放寬後,會有一定人流,但市民消費力仍處低位,預計數字會較2月時低,不會有爆發性增長。

謝邱安儀又提醒,去年2、3月時跌幅最大,由於基數較低,如下月數字有升幅,只是假象,並不代表行業復甦。她以2019年2月作比較,指便利店、電器行業復甦較好,而鐘錶珠寶、服裝、個人護理、化妝品、汽車有超過4成,甚至8成跌幅。

對於政府將推出電子消費券,謝邱安儀指,業界反應好壞參半,日常用品、超級市場較正面,而服裝、鐘錶等較高價格貨品則指看淡措施,認為幫助有限,但認為可帶動消費氣氛,並盡快發放。業界期望可放寬支付方式,如加入信用卡,期望可豁免所需的服務費,或由政府補貼。另外,有部分業界期望可以一次過發放5000港元,又指年長人士對電子支付不熟悉,認為發放紙體較好。

《香港疫慌》專頁: http://hk.on.cc/fea/hkdisease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