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億津貼中小學中史教學

政府銳意加強中國歷史教育。

【星島日報報道】政府銳意加強中國歷史教育,《施政報告》提出,下學年分別向每所中學及小學發放十五萬元及十萬元的一筆過津貼,撥款涉及一億二千五百萬元,以推動中史及傳揚傳統文化。教育局亦會加強《基本法》教育,緊扣《基本法》跟現有課程內容之連繫。 教育局下學年將向每所公營及直資中學及小學,分別發放一筆過十五萬元及十萬元津貼,為期三年,支援小學常識、中學的中文、中史、中國文學科的教學,涉及一億二千五百萬元支出,未用完的款項須退還教育局。據了解,學校可按校本需要,決定如何運用該項津貼,如加強師資培訓、舉行各類型教學活動、添置教材等,形式不受規範。教育局希望藉此改善相關學科教學,及「讓中、小學生能夠欣賞及傳承中華民族的卓越精神與文明。」 中國歷史教育學會主席劉尚威認為,資助屬「杯水車薪」,因推動中史教育非靠一次性的資助。他擔心,學科之間更需互相爭奪資源,「津貼金額已不足,更要攤分不同學科使用,不同學科如何協調,也令教師相當頭痛。」劉尚威批評,更新的《中學教育課程指引》 要求初中中史預留二十四小時教授《基本法》,已令中史科「背負政治任務」的罪名,「給予小小甜頭,但逼使中史科成政治工具,做法令人心寒。」 中史教師會會長李偉雄則對津貼持正面看法,「反映政府重視中史教育」,尤其是初中中史課程即將修訂,納入不少新內容,教師可善用津貼進修、參加教學研討會,裝備未來教學。李偉雄相信學科之間可協調使用津貼,甚至舉辦跨學科活動。 《施政報告》亦特別提及強化《基本法》教育,更新的《中學教育課程指引》規定中史、生活與社會、歷史及地理預留五十一小時,教授《基本法》相當內容。政府消息人士指,留意到社會上部分人對「港獨」抱支持看法,認為有必要鞏固《基本法》教育,加強學科內容與《基本法》條文連結,如透過中史課堂,讓學生明白「內地與香港不可分割的關係」的歷史源頭。 不過消息人士強調,非增加任何額外課程內容、課時,亦會透過教師培訓、分享會進一步講解如何將《基本法》教育融入教學,學界毋須過於擔憂。教育局亦會透過舉辦與《基本法》教育相關的學習活動、進行教師培訓、與內地師生交流計畫等形式,進一步推廣《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的學習。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