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音樂劇1個舞劇 用《木偶奇遇記》演繹成長

【晴報專訊】暑假是孩子的世界,不少活動都以他們為服務對象。今年,合家歡表演節目中,不約而同就有兩個歌劇式兒童合唱團及一個芭蕾舞團以《木偶奇遇記》為表演題材。兩個兒童合唱團都以不同的方式演繹「長鼻子」的道德意義,對小朋友都有奇妙的教育效果。 《木偶奇遇記》(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原著是於1880年意大利作家Carlo Collodi所出版的童話故事。故事講述木匠製造了小木偶皮諾曹(Pinocchio),小木偶遇見仙子把他注入生命,可惜他並不誠實,鼻子一下子變長,經過一番波折後,小木偶最後在鯨魚口中救出皮匠,終於變成有血有肉的小男生。 每人都有站台機會 都會歌劇院兒童合唱團的一班幼稚園至中二學員,這天便大唱意大利及英文歌曲,並以廣東話對答方式演繹《木偶奇遇記》,有押韻「爛gag」,也有歌劇式唱功,更有熟悉的迪士尼名曲,令台下觀眾聽得異常投入。選擇《木》劇,監製陳寄魂(Amy)說:「希望能通過演繹教導小朋友不要講大話,做個乖孩子。」每年暑假,合唱團都會於文化中心、大會堂等地方舉辦音樂劇,Amy都愛用有教育題材的童話故事為藍本,過往便演出過《睡美人》、《胡桃夾子》、《仙履奇緣》等。 Amy認為在重複的排練中容易令教育信息植入心中,自信也能提升。她刻意讓劇中20位小演員每人都有獨立表演部分,或獨唱、或獨立做,站出台前。參與過八次表演卻仍怯場得很的陳卓翎,Amy特意設計保羅太太一角,讓她在台上講幾句簡單對白和唱幾句歌詞,「讓她起碼先壯起膽來。」她相信小朋友每人都有潛質,只要給予機會便能順利完成。 木偶要能獨立解難 演出《木偶奇遇記》的還有「夢飛行合家歡劇團」。跟都會歌劇院不同的是,這邊廂的主要角色由三位成人主演,一班小朋友則又唱又跳,帶出氣氛來。導演余健生(Benny)保留蟋蟀老師、鯨魚等故事角色,但角度則是主角如何能獨立解決問題,以別於原著不說謊的元素。排練時,Benny喜歡讓小朋友自己去揣摩角色,例如有一幕關於玩具的場景,一名小團員要扮演火車頭,於是自己構思要像機械人動作般出場,「他能自己設計動作,表演就會更自然。」 排練期間,他們會與小演員一起吃飯,飯後由他們自行打掃,「沒有刻意命令他們去做,但是他們會自然去做的。」他深信舞台劇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思考便能學習,好好「演繹」自己。 好演員:守規則有創意 余健生同意,愛舞台劇的小朋友,都是好動表演慾強,也就是比較「頑皮」的一群。在演藝學院畢業的他,明白要把角色演得好,太乖巧並不是好事,是以他要求小團員既要守規則又講創意。他說:「表演時每一幕都要小團員自動自覺地出台演戲,演員若不守規則便會出現混亂,所以他們必須守規則。但如何出場演繹角色,則有很大的自由度,可讓小孩子們發揮創意。」 撰文:馮淑嫻 (lydia.shfung@gmail.com) 攝影:由被訪者提供 編輯:余敏 設計:梁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