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香港天氣回顧

新一年開始,讓我們回顧2017年香港的天氣。

2017年香港雨量跟正常相若。以天文台為標準,過去30年(1981-2010)每年平均雨量為 2398.5毫米,而2017年天文台錄得雨量為2572.1毫米,較正常多百多毫米。

香港的雨量主要來自低壓槽及熱帶氣旋。年內天文台發出過1次黑色暴雨警告及5次紅色暴雨警告,其中在5月24日的黑雨令天文台錄得273.6毫米雨量。而6月13日及7月17日的紅雨,天文台亦分別錄得219.4及 184.6毫米雨量。

天文台的暴雨警告是考慮香港廣泛地區的雨量才會發出,因此未必能顧及個別地區的情況。市民應注意自己地區的雨勢,作出相應的措施,並善用雷達圖估計大雨來臨及持續時間。

圖:2017年5月24日香港雨量分佈圖,部分地區雨量超過300毫米。(來源: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方面,全年有7個熱帶氣旋影響香港,較過去30年每年平均6個稍多,不過其中4個熱帶氣旋「正面吹襲」香港,即在天文台100公里內掠過或登陸,包括苗柏、洛克、天鴿及帕卡。 苗柏在天文台以東25公里的水域掠過,洛克在西貢登陸,天鴿在天文台西南偏南60公里掠過,帕卡則在天文台西南70公里掠過。天鴿及帕卡均在珠海登陸。

以上4個熱帶氣旋連同10月的卡努,令天文台5次發出八號或以上風球,是1999及1964年以來首次(每年平均為1次),亦發出了所有方向的八號風球(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不過洛克的八號風球由於香港境內並無錄得持續烈風,加上當天是星期日,被市民廣泛批評。而帕卡的八號風球則於維港錄得烈風後才發出,時間上明顯出錯。

天鴿襲港期間適逢天文大潮,杏花邨、鯉魚門等地區出現嚴重水浸。鰂魚涌的水位升至3.57米,是繼1962年熱帶氣旋溫黛後之最高記錄。根據天文台估算,假如天鴿移近香港多25公里,鰂魚涌水位會升至4.18米,打破溫黛甚至1937年颱風的紀錄,造成更嚴重災情。而天鴿在澳門造成的風暴潮更造成市民死亡。

圖:2017年8月23日香港天文台雷達圖,超強颱風天鴿正掠過香港並迫近澳門。(來源:香港天文台)

2016年1月香港受極端低溫影響,天文台錄得最低氣溫3.1度,到了2017年香港則受極端高溫影響。天鴿襲港前夕(8月22日),受天鴿外圍的下沉氣流影響,華南地區天氣酷熱,天文台氣溫上升至36.6度,為有史以來的最高氣溫,而濕地公園更錄得39.0度。在10月天文台亦首次出現熱夜(最低氣溫在28度或以上), 數目更有4天,而全年熱夜總數有41天,兩者都是新紀錄。

人類與大自然不可分割,而人類亦無法駕馭大自然變化,天氣預測仍然會出錯。天氣正走向極端,市民如果能對天氣有基本認識(特別是惡劣及極端天氣例如風暴潮、結冰等),就能早好準備甚至提醒身邊的人,減少損失及傷亡。

文: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