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年輕媽媽驚患鼻咽癌 勸籲要定期做早期篩查

【on.cc東網專訊】據世界衞生組織2018年的數據顯示,香港鼻咽癌發病率是全球平均的5至6倍(每年約有600至800宗病例),而這種癌症在香港、廣東和廣西的發病率特別高,因此鼻咽癌又被稱為「廣東癌」。不少人以為鼻咽癌只有吸煙人士、男性或有家族遺傳的人才會「中招」,事實上不論男女,任何年紀即使飲食健康、勤做運動也同樣有機會患上此病。瑜伽老師Gigi正正就是打破以上種種謬誤的例子,她期望透過分享其抗癌經歷,鼓勵大眾要自覺認識鼻咽癌,並要定期進行早期鼻咽癌篩查。

現年40歲的瑜伽老師Gigi有定期運動的習慣,不煙不酒和作息定時,她坦言四年前被告知確診患上鼻咽癌時,這噩耗令她措手不及:「那時候只是偶爾鼻涕帶點血絲而已,一般都會以為是天氣乾燥,我又怎會想到是這麼嚴重的呢?」直至一次身體檢查後,Gigi被告知她的血紅素與紅血球比例不正常,頸側更出現了一粒隆起物(淋巴結腫大),原來那時候癌細胞已擴散到頸部的淋巴結及鼻竇;經鼻內窺鏡檢查和抽取組織化驗後,她確診患上了鼻咽癌第三期(中晚期)。

當年只有36歲的Gigi與丈夫成家後育有一對年幼的子女,當瑜伽事業也漸入佳境時,病魔卻無息突襲,令她的情緒頓時崩潰,憶述時更一度哽咽:「聽到確診的消息後,我完全沒辦法接受,認為對不起老爺奶奶,後悔為何不早點找醫生,更自覺很快就會離開這個世界,將不能照顧丈夫和和孩子,內心感到非常自責,終日躲在房間以淚洗臉,不停埋怨為何上天要奪走我美滿的家庭和人生。有段時間我意志很消沉,心想反正也到了中晚期,醫不醫也一樣,現在回想起來真覺得自己很傻啊!我還很記得有一次,當小朋友進來房間想抱抱媽媽,給我一點鼓勵時,我卻控制不住對他們發了很大的脾氣,嚇到他們立即大哭起來,當刻我才意識到不能再那麼自私。連小朋友都叫我『加油』,我為何還要跟自己鬥氣呢?」

其後,醫生為Gigi安排了6次化療及33次電療,而治療副作用所帶來的身心創傷仍歷歷在目:「我先進行化療,很快便失去了味覺,鼻腔內更有一股臭味揮之不去。到了後期,出現嚴重的口腔潰瘍,口內長滿痱滋且發紅灼痛,吞嚥時也如刀割,簡單如吃碗稀粥,都要用上一小時來完成。別人進餐是享受,我卻是煎熬,明知道痛但不能不吃,真的非常磨人。此外,治療期間我掉了很多頭髮,完全不敢照鏡,自信盡失,有很多次想過就此放棄。最後是老公、小朋友和瑜伽班的學員不斷鼓勵我,我才能堅持下去。」

雖然鼻咽癌不屬於遺傳病,但有著較強烈的家族傾向——若家中有人曾患上鼻咽癌,其直系親屬同樣罹患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然而,鼻咽癌的高危因素還有很多,即使沒有家族病史,同樣不能掉以輕心。

Gigi提醒讀者:「很多人以為鼻咽癌跟自己無關,等到病情變嚴重了才懂得找醫生。我不想大家再經歷我所經歷的,所以從現在起,大家要開始認識鼻咽癌,更要主動把早期鼻咽癌篩查加入每年的體檢項目中,沒有事也能求個安心,即使不幸確診也不用過分擔心,因為現在科學昌明,我中晚期都能醫得好,不過當然最好就是及早發現啦! 」

現時市面上已有無創的早期鼻咽癌篩查,只需簡單抽血(毋須空腹),利用次世代DNA測序技術,就能有效找出鼻咽癌的患者,檢測的準確度(靈敏度)高達97%,假陽性只有0.7%(參考資料4,5)。即使患者未見有明顯病徵,透過這種技術也能使鼻咽癌無所遁形,令確診期數大幅推前。早期鼻咽癌的治愈率高達9成,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能大大提高治療的效果。

補充資料:早期鼻咽癌篩查由本地頂尖大學研發,經過約2萬人的大型臨床研究實證(參考資料4)。市民現可上網預約或到線下診所、體檢中心或私家醫院預約抽血,等候3至7個工作天便會有結果。

了解更多早期鼻咽癌篩查:

https://bit.ly/3DjkxGV

查看篩查覆蓋點及網上預約:

https://bit.ly/3Dhsixo

參考資料:

1.Ng, Wai Tong, et al. “Familial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Hong Kong: Epidemiology and Implication in Screening.” Familial Cancer, vol. 8, no. 3, 2009, pp. 261–62.

2. Chua, Melvin L. K., et al.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he Lancet, vol. 387, no. 10022, 2016, pp. 1012–24.

3.Vaughan, TL, et al.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Formaldehyde and Wood Dust an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vol. 57, no. 6, 2000, pp. 376–84.

4.Chan, K. C. Allen, et al. “Analysis of Plasma Epstein–Barr Virus DNA to Screen for Nasopharyngeal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vol. 377, no. 6, 2017, pp. 513–22.

5.Lam, W. K. Jacky, et al. “Sequencing-Based Counting and Size Profiling of Plasma Epstein–Barr Virus DNA Enhance Population Screening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vol. 115, no. 22, 2018, pp. E5115–24.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