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小學生 假期至少10份功課

【經濟日報專訊】假期不一定快樂,一項調查發現逾半小學生每日至少做7份功課;近4成假期更高達10份或以上。 有小學老師表示不忍見學生笑容漸減,但亦有老師坦言,沒按指引給學生足夠功課量,或被指未有履行老師責任。 教協去年12月5日至今年1月15日,以電郵問卷方式訪問425名小學教師會員,發現54%受訪者的學生平均每日有7份功課或以上,當中8%更達10份或以上。至於周末假期,85%的總功課量亦至少7份;平均達10份或以上的亦有近4成。 有老師曾減量 惟遭家長投訴 調查亦顯示學生每周補課或功課輔導的中位數是1.5小時;受訪教師則最多每天需補課1.5小時。77%受訪教師指,學生曾因功課太多而感到壓力;60%亦指曾有家長向他們投訴功課量過多。 小學老師羅英翔坦言,如沒有執行原先訂立的功課量,或會被指未有履行老師責任,導致考績扣分,影響續約及升遷,故沒人敢減功課量;小學老師黃慕儀稱,任教英文16年以來,最心痛是近年學生笑容減少,她曾試過減少功課量,但遭家長投訴,直言老師改變的空間不大,故希望有從上而下的改革。 葉建源:功課量增 涉3問題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示,小學生功課量增有3大結構性問題,第一是教改以來課程嚴重澎脹,致教師需增加補課以追趕課程進度;其二是TSA/BCA致小學生操練文化更明顯;其三為全日制學習未能實踐原意,反而令學生放學後或小息仍需補課。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會長馮偉華則指,現時太多學習目標及內容,教師很難協調功課量,希望政府牽頭,消除TSA/BCA操練誘因,包括不記名、不記校及不向學校提供學校成績報告。 孔教學院大成小學校長袁潘淑嫻表示,部分家長擔心功課量不足可影響子女學習,更曾有家長認為課程太輕鬆轉校,無形增加老師壓力。她認為學校可自訂監察制度,比如要求同日不能有超過1科默書。 教育局回應,早前已聯絡主要辦學團體、中小學議會等,就家課事宜進行溝通,會繼續與各持份者合作,推動具趣味性及重質不量的家課政策。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