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分析輕生訊號 社交網助救學童

【經濟日報專訊】青少年易於新學期輕生,官方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昨稱,籌劃夥拍Google及Facebook,監察有自毁傾向者,以盡速跟進。藉科技防自殺是環球大勢,香港怎做才完善? 據港府日前公布的兒童死亡事故檢討報告,在2012至13年共75名非自然死亡的18歲以下兒童當中,多達20人、即超過四分之一屬於自殺,更痛心者,原來7成輕生兒童曾經藉着遺書或社交網絡透露死念,卻遭忽視。 自殺兒童 或曾網上透露死念 委員會主席、防自殺學者葉兆輝指出,學童的輕生念頭見於WhatsApp信息、fb帖文,以至所用的繪文字(Emoji),希望跟兩個網絡巨頭合建預警系統,盡快轉介治療高危學生。 其實,fb早於2011年已陸續引入按鍵,讓用戶報告有自殺之虞的友儕,隨後fb會提供應對建議,事主亦會知悉有人關心自己。約半年前,fb更試行用人工智能分析過去的高危帖文建立演算法,用戶主動提及不快,或朋友留下關心語句,皆有可能觸發預警機制,促使fb專員介入,據報比用戶的主動通報更準確,現有美國用戶更可直接於fb的即時通訊程式Messenger跟輔導員交談。 搜尋自殺字眼 會現求助電話 不論Google抑或Yahoo,網民搜尋自殺相關字眼,當眼處皆會出現求助電話。科企及學者既已研究預防機制多時,港府此番加入必須釐清目標,究竟打算當橋樑駁通生命熱綫、撒瑪利亞會等支援組織,還是提供醫療數據令演算法更見準確? 美國雲德標(Vanderbilt)大學學者Colin Walsh領導的研究,曾於多達200萬份匿名病歷紀錄中,特別研究數千名自殘者,所建立的演算法竟有8至9成機會預測到一個人未來兩年內會否自殺,未來1星期內的準確率更達92%。Walsh等相當訝異,原來須服用安眠藥褪黑激素的人,似乎更有自殺風險。 研語調聲綫 助尋高危人士 比起醫生、社工往往僅能靠即時表徵推斷風險,藉人工智能分析病歷、社媒運用紀錄,卻能察覺到任何偏離習慣的變化,比如突然不再到健身室打卡、接連漠視雙親的信息等,出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初企Cogito甚至正研究以語調、聲綫、聲量找出自殺高危人士。 今後,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可連合創科局,看能否引入本港相關科企來跟fb及Google合作,另外也要考慮有否遺忘其他廣受新世代歡迎的社交媒介,比如Snapchat、Twitter,又或fb旗下的Instagram,而且需回應廣用個人網絡資訊,有否潛藏私隱憂慮。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