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就是未來國力—專訪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

名家專訪

AI就是未來國力—專訪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
AI就是未來國力—專訪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

2021-12-01 採訪/李家維、林一平 整理/彭琬芸 攝影/王竹君

「運算能力」就像氧氣隨時隨地,不可或缺。AI只是運算,5G只是工具,有這麼好的運算,這麼好的工具,我們怎麼去改善我們的生活,創造智慧的生活?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發展的速度超乎人們預料。20年前,資訊科學家估計讓機器學會「基本常識」,得花上將近20年;然而2021年8月號《科學人》的〈AI設計精準抗疫蛋白〉則揭露AI已在科學研究中扮演要角,甚至催生新世代疫苗。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也引起全球更重視AI、遠距與精準醫療。據估計,全球智慧醫療市場今年規模為1840億美元,預估2025年會達到2760億美元,其中又以遠距醫療成長潛力最高。

廣達電腦(Quanta Computer lnc.)積極佈局AI市場,把醫療列為核心服務之一,透過第五代行動通訊(5G)的高速網路與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聯繫,擴展AI的功能。例如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建構「智慧遠距居家照護平台」,透過雙向視訊平台提供防疫期間的遠端醫療服務。

廣達電腦曾從桌上型電腦轉向筆記型電腦,接著又進入雲端運算,再踏入AI與智慧醫療市場,每一次轉型都相當成功。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更以「AI傳教士」的精神,推動AI與雲端技術的整合,促進台灣的產業發展。

繼2010年6月號〈雲端運算只是工具 建立數位國家才是目的〉後,林百里再度接受《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林一平聯合專訪,分享他的見解。想走進「5G+AIoT」新時代,產業要如何佈局?政府又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以下是專訪紀要:

結合雲端、端與IoT

《科學人》(以下簡稱問):我想起10年前,你直言:「雲端時代來了,但很少人了解什麼是雲端。」那時候你下定決心打造新的廣達。兩年前你告訴我廣達大幅轉型,光是雲端,當年就賺了100億元,現在肯定更多。我於是問你,下個世代的關鍵產業會是什麼,你說,當然是AI,經過10年,證明廣達產業轉型如此有遠見,能不能為我們說明,在第三個階段AI產業的變化?

林百里(以下簡稱答):其實產業的這些演變,很早的時候已經出現了,重點是如何因應這些變化。廣達早在2000年即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2004年與MIT簽約,就是因為發現既有的運算工具(computing tool)還有所不足,而當時出現大量關於AI 的論文,由此可看出:AI是未來(AI is the future)。所以,廣達的 AI 佈局非常早,這是因為我們的宗旨是要滿足人的需要,搞懂人類的行為,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

廣達的定位是解決方案提供者(solution provider)。我們建構因應不同情況的運算工具,不只提供解決方案,我們也提供相應的工具(tool for solution)。

現代人,無論是誰,「運算」就像氧氣隨時隨地,不可或缺(computing is oxygen, anyone anytime anywhere need oxygen and computing.)。這句話說的就是雲端了,因為人們手上的裝置,沒有具備足夠大的運算能力來滿足人的需求。

於是當我們踏入AI這個世界,也把雲端放在心上。接著是釐清端(edge,邊緣運算),再來是IoT。

廣達如果要成為AI時代的工具製造者(tool maker),一定要打通雲端、端,與IoT。現在加上要用5G,把它們聯繫在一起。

我們五年前建立基礎架構,現已具備關鍵技術,廣達是最大、也最先開始提供雲端服務的業者;再者,要做端的話,其實就是把雲端伺服器縮小,或是把個人電腦等等做成一個終端機(terminal),加上有合作的硬體公司,我們早已做得到。

所以我們開始思考,是不是該聚焦在升級、成為解決方案提供者?我們過去建構運算工具,現在我們提供解決方案的服務,並聚焦在醫療、交通以及製造,因為這些是現代人類最需要的服務。

例如都市交通上會有很大的轉變,因為再加上我們有5G,我認為2025年就會發生。路上的感測器若由AI控制,交通會大幅改善。現在我們的交通號誌都還沒有AI,為什麼沒有橫向來車時,我要停車呢?沒有車就可以開過去,這就是AI與5G的精神。城市就應該是這樣,把道路圖整合進車輛,周圍狀況讓它全都掌握。

智慧醫療?先把需求弄清楚

問:廣達做整套工具,在IoT、巨量資料……,眼光都非常精準,你提到了未來10年怎麼走,取決於好的工具,讓我佩服的是,你們設計的工具可以持續10年。

這意味著你們要懂各領域的需求、與它們的實際知識(know-how),例如智慧醫療,國內很多廠商做不起來,廣達卻做起來了。我聽到各大醫院最能夠接受的是廣達的解決方案,醫院整個智慧醫療的理想很大,也是世界領先。能不能提一下AI在智慧醫療上廣達的佈局?

答:醫療服務,太多、太多事情可以做了。

首要之務,要把醫療的需求弄清楚,設想10年後的醫療會是什麼樣子的?構思10年後醫院是怎麼樣的?從10年後的醫療往回推,來為醫院建構專屬的醫院雲端介面(interface of cloud for hospital)。不過在此遇到的問題是,現在大多數醫院裡面的資料伺服器(data service server)還是很老舊,有待更新。

接下來的關鍵是遠端醫療(telemedicine),這可以協助醫師做更有效率的醫療判斷。例如連在患者身上的感測器,也就是所謂智慧醫療裝置(smart medical device),這是服務病患。目前我們已開發好幾項,陸續還在開發,適用於慢性病等民眾常遇到的病理問題。我認為我們的技術已經走到大眾運用的前沿,但醫生端實際運用還在比較後面。這是不同的使用者經驗(different user experience)所致。

每個醫療院所風格不一樣,美國也沒做到,我們在構思台灣怎麼做。醫院裡面很多工作可以用AI取代,我相信10年後醫師的工作會不一樣,或許目前還不需要10年後醫師所需要的服務,到時候會是由原生AI智能系統(AI native)來做。打個比方,現在外科醫師好比自駕車1.0系統 ,之後會升級2.0、3.0系統。

產學要合作,政策先佈局

問:我們了解廣達與MIT有合作,也大力支持台灣大學、成功大學、陽明交通大學等大專院校。廣達提供的技術與服務讓學術界往上提升,投注不少金錢與資源,身為董事長,你背後的想法是什麼?

答:我只是一個工程師,希望看到對世界有用的東西誕生。東西做出來之後,再去找商業模式。

我以前讀台大電機系時,學校的要求就是要發表論文、搞理論,那時候被教授罵,因為我沒有寫論文、我寫的文章見不得人。我就是個做實作的人,我覺得在學校太多理論了,要偏實用一點。我們不是做純物理化學的人,而做電機機械,應用至關重要。這些高等教育人才要出社會,要去工業區,為了讓他們發揮最好的表現與前途,一定要為他們開一扇窗。

這些人才需要什麼?像MIT有這麼好的資源、機會;國內台大、交大、成大也可以去MIT那邊看看,我常常串連這些計畫。MIT是這個領域最頂尖的研究機構,需要了解他們在做什麼事情。

問:你對產學合作的影響非常正面,從你的分享中,我們知道數位政策相當重要,經過10年,你還是走在前面。請問你對未來10年、20年怎麼看呢?

答:2025年應該還有量子計算,也會進入6G時代。速度之快令人招架不住。量子計算、6G跟我們也有關係,我現在正在思考該怎麼做。

20年我不敢講,10年內我們台灣很有機會佔領先地位,很可惜搞理論很多,實作的、真正能實際應用改變社會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計畫很少,這是台灣很可惜的地方。現在很多規劃都是三年就結束,這是配合政府計畫與招標的速度。沒有辦法走出這個框框,就沒有機會去創新。

但是國內的市場很小怎麼辦?所以廣達從國外做給台灣看,例如我在美國做非常多AI的服務、AI的機器與工具,做到我的心裡很害怕,怎麼會有這麼多?我們已經做這麼齊全了,結果還有這麼多可以做,比我當初計畫的多10倍。台灣卻用得很少,那人家用這麼多,你用這麼少,怎麼辦……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1年第238期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