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App“偷跑”損流量、洩露隱私,工信部:將出台行業標準

已經退出的App半夜突然啟動,很久沒有用過的App自己產生流量……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後台“偷跑”的App給用戶帶來的危害遠不止“偷流量”這麼簡單。而4月20日,工信部表示,將出台系列行業標準,為App個人資訊保護監管提供政策和標準支撐。 張女士最近發現自己一台已經閒置一段時間的手機卻產生了流量消耗。一些已經近一年沒有啟動過的App也“默默”地消耗了部分流量。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App工程師表示,一個是惡意App通過‘綁架’手機刷流量。另外就是App在‘私下’上傳使用者資訊。惡意App為了套取目的網站的點擊率, “一個小時刷掉一兩個G也是尋常”。 而另一種情況是,很多App在安裝之初都會提出一些與App使用無關的“越權申請”,比如一些壁紙App需要“通話”“通訊錄”“短信”等授權,顯然是過度要求授權。使用者一旦同意,這些App或能將使用者資訊上傳伺服器。它們大多是在後台上傳使用者資訊。 業內人士建議,用戶要在官方管道下載App,不輕易下載不知名App。對於一些應用程式會出現大量流量消耗要及時進行刪除。一款App使用完後,要記得完全關閉而不是簡單地退出。每次新裝App時,仔細看授權詳情,避免不必要的授權。一些已經被發現“偷跑”的軟體,也可通過手機設置來限制其啟動許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