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文三語夠用嗎?

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港人一直視精通「兩文三語」為獨特的優勢。不過,根據私營機構EF2015年全球英語能力指標(EFI),香港只排行第33,較不少歐洲甚至亞洲國家(如星、馬、日、韓等)為低,說明改進空間不少。

最近,國家推動發展「一帶一路」,行政長官亦不忘強調英文在香港的法定語文地位,認為香港可憑中英兩文共用的優勢,推動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和文化合作。本地家長視英語能力為孩子成功的要素,多少說明英文在香港公共領域的重要作用,這當然與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以及面向英美的經濟體系相關。不過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對英語趨之若鶩的同時,或許漠視了其他語言運用的趨勢。

英語無疑有助我們與外國人溝通,但即使按照最樂觀的估算,全球只有1/4人口能操英語。根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撇除外籍家庭傭工,能操四種語言(大多為「三語」另加一語)或以上的人口只佔5.9%,更不反映被訪者的語言水平,香港要真正做到連結「全世界」,或許是理想多於實際?

筆者一位友人曾在荷蘭居住,了解到當地基礎課程除教授荷蘭語外,還有英語、德語及法語,他們重視自己的語言之餘,也著重掌握其他歐洲語言。在亞洲,最近台灣教育部門表示,境內大學221個外語學系中,九成均為英語系,出現供過於求,建議增加東南亞和韓語系的數目,以配合發展需要;同時,外語教育不應局限於翻譯或秘書功能,而要著重專業能力培養。

其實,培養不同語言人才對香港亦有實際作用。目前,香港的少數族裔數目達到40多萬,當中不少缺乏「三語」的溝通能力。香港的南亞和東南亞語言翻譯人才長期短缺,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承辦商提供20種語言的傳譯服務,但往往供不應求,香港是否需要在這方面作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