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抵後生仔」 與 「捱麥記女友」

《請後生仔真係好抵》、《男人一生,只為尋覓一個肯同自己挨麥記嘅女人》,這兩篇近期大熱的博文,據說都是出自年青博客的手筆,甫一推出,單是「LIKE」已達數千,後者更拍成網絡短片,點擊率超過170萬。

反覆咀嚼兩篇博文,主題與年青人欠缺出路不無關係。前者以中年管理層誇張的自白,諷刺資歷較淺的年輕人如何受剝削,後者則講述向上流動無望之餘,期望至少覓得知己同甘共苦。有人認為兩篇文章內容寫實,因而引起廣泛共鳴;亦有人批評,文章大受歡迎,反映現今年青人不求上進,甘於「捱死一世」,但又終日埋怨社會不公。這場「世代之爭」,由網內到網外也鬧得不可開交。

對於年青人出路窄、上位難,長年研究「世代問題」的呂大樂教授有其一番見解,他指以往年輕中產踏入30歲前後已進入穩定期,職場位置開始鞏固,可粗略預算未來人生,但現在年輕人的整個人生與職業歷程,延後了大概5年,不少年輕人認為距離踏入穩定期,仍然遙遙無期。這大概是年青人不安和無望的源頭,他們並非沒有向上流動機會,而是不知要等待多久才能晉身中產,才有機會置業安居、成家立業。

香港被譽為國際都會,但中產比例卻只有三成左右,與發達經濟體系的平均五成水平有明顯距離。年輕人即使有幸成為中產,還要面對「向下流」的危機。事實上,身邊不少年青人,仍具備香港人拼搏上進的特質,只是因為種種原因,比上一代有更大的不安感。

「世代之爭」,不論身處任何年代,總是難分難解,但作為政府,面對年青人升學出路狹窄,中產承受沉重壓力,即使不能提出解決辦法,也應有改善措施。畢竟這些都是市民極為關心、實實在在的民生問題。例如,政府可考慮注資20億元,成立「青年創業園」基金,為年青人提供低息貸款協助創業;以4億元成立獎學金,資助1千名傑出學生就讀本地專上院校,並安排海外交流及實習機會。

香港需要一套完整的支援青年政策,如何加強工商界的參與角色,促進新創企業與現有企業的互助,建立合作、營運網絡,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