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山寺啟示錄

處於山中的清幽素淨,正是慈山寺最獨特之處。
處於山中的清幽素淨,正是慈山寺最獨特之處。

大埔的慈山寺終於對外開放。筆者和幾位朋友近日有幸到寺內參觀。不過除了觀音像,不少朋友都有談及前陣子傳媒報道的防彈玻璃房間,慈山寺導賞員則笑言不太明白「世俗人」對防彈玻璃有興趣。

他解釋,防彈玻璃是設於西區僧侶的房間,不對外開放,因為佛國斯里蘭卡的國王將到慈山寺出席宗教儀式,雖日期未定,但為保護政要及其他重要人物,有需要增強保安。他反而指一指我們背後,提醒我們難得到佛門清靜地,應拋開俗念,細細感受周遭環境。原來我一直專注走上山,沒察覺景色改變,轉瞬間,身後的青蔥樹林,驀然變成吐露港海天一色的景致,歎為觀止。

大雄寶殿前的大庭園,種了四棵菩提樹,導賞員指都是原棵由華南運來種植,其中工作人員將北邊的一棵安放好,拆去膠布之際,一隻貓頭鷹竟突然從樹頂飛出來。寺廟人員相信因為菩提樹上有貓頭鷹巢,而且下了蛋,推測牠為了保護後代,堅持留守,最終從華南「偷渡」來港,大埔以往無貓頭鷹出沒紀錄,但近日夜晚卻會見到貓頭鷹的影蹤,相信這位「非法入境者」已在大埔「定居」了。

慈山寺自我定位為靜修場所,處於山中的幽幽清淨正是其最獨特,又吸引人的地方,更堅持每日只接待經網上預約的四百名訪客,即使有人預約了沒出現,walk-in也不予內進。有人或會認為寺方「不夠親民」,但這做法確實讓每位訪客都有高質素的體驗,試想想若每天有一堆人在大門口「等運到」,想清靜也難。而且不知是peer pressure 效應,還是佛法無邊,原來跳蹦蹦小朋友隨家長到來,也變得非常安靜,沒有到處亂跑,也沒有大呼小叫,沒有令我們這些「大朋友」受罪。

筆者和友人們都不是教徒,但均認為這次「到此一遊」不足夠,值得再來一次。不是旅遊景點又非牟利的慈山寺,為訪客做了體貼的安排,當香港不斷嚷著要增加旅遊景點以吸引遊客「回頭」之餘,是否更應想想如何提升旅客的體驗,讓他們會向身邊人推介,甚至將來重遊舊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