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人生的收納藝術

不能令你快樂的東西就不要留下。
不能令你快樂的東西就不要留下。

如果你在Youtube或者Tumblr搜尋「Minimalism」,你將會搜尋到不同的影片和文章分享奉行極簡主義的生活態度。不少人把大屋賣掉,租住一個單位,有些人更住在車子裡。極簡主義(Minimalism)一詞主要是藝術界和攝影界的用詞,利用作品中的主角來帶出主題,無需旁枝末節。但如果將極簡主義作為生活態度,又是如何實踐的呢?是要摒棄一切嗎?

其實,極簡主義在歐美已經廣泛流傳多時,其中心思想是減除在生活中瑣碎和重複的事物,只剩下需要的、重要的,以達致優質生活。極簡主義在歐美流行,日本作家Marie Kondo的《The Life Changing Method of Tidying Up》功不可沒。書中強調,不能令你快樂的東西就不要留下。書中亦建議一系列減少家中物品的簡化(Declutter)方法,她的方法被稱為「KonMari Method」。

簡化的程序痛苦而漫長,先把物件分類(衣物、書本文件、雜物、紀念物品等),把分類中的物品全部攤出來,檢視同類物品有否重複,是否長期沒有使用,來決定每件物品的去留。去的話,更可以細分為轉售、捐獻類別;留的話,就要為物品選定位置,不可堆積其他物品。

為什麼書名說這是Life Changing Method呢?當你買一樣東西,除了你花了金錢和減少了空間,你所失去的就是時間,使用的時間、清潔打理的時間、修理的時間、把它棄掉的時間。正如電影Fight Club中的對白所說: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要知道人生最寶貴的組成部分就是時間。當棄掉多餘事物,你可以利用多出來的時間來換取更豐富的人生經歷,多出來的空間可以換取更優質的生活。簡化以後,極簡主義者通常利用其他原則,例如「一進一出」原則(one-in-one-out rule)來控制物品數量,以維持簡約生活。

反觀在消費主義盛行的香港,過度購物是平常事。一個女生的家中可能有六支眼線筆、過百件衣物和鞋子,但日常用到的可能只佔物品總量的少部分。不少財務公司廣告更以「借錢方便,以便貸款購物」作為廣告的主調,令消費者以為借貸購物屬平常。

極簡主義並非主張不消費,而是理性消費,不盲目因為折扣或優惠而購買不需要的東西,積壓生活。當除掉劣質多餘的物品,優質生活才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