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業北上的無限與有限



早前公佈的CEPA《補充協議十》和正式掛牌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讓香港旅遊業界可以降低申請入場的門檻,以及期待已久的出境遊業務嶄露曙光,惟業界若要在國內龐大的市場分一杯羹,還須看這道「大門」未來的開放程度。

究竟內地的旅遊市場有多大?2012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數超過8千萬人次,隨著內地簽證愈加便捷,二、三線城市的出境遊需求不斷增長,預計今年的出境遊可望達到1億人次。內地遊客在海外的旅遊消費也不菲,去年更創下1020億美元(約7919億港元)的紀錄,成為全球最高旅遊消費之冠。

論發展「機遇」,國內市場的發展潛力確是無限,但要論到入門的「機會」卻十分有限。截止去年中,獲批在內地經營旅遊業務的香港獨資旅行社有21間,合資則有5間,業務範圍只限於國內行和港澳遊;至於「港旅」一直寄望大展拳腳的出境遊(不包括台灣),至今只得一間正進行「先行先試」。

談到出境遊,可說是「港旅」的拿手好戲,正如國內遊客近年熱衷的東南亞和歐美團,業界都有豐富經驗,但「港旅」要打入內地市場卻不容易,即使符合CEPA協議放寬開業資本和經營總額等入場門檻,也不代表可以批准入門;即使成功進場,也不代表可以辦理出境遊業務,即使具備出團資格,港人在國內從業,仍須面臨重新考牌和服務年資等考驗。

《CEPA協議十》簽署了,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了,前海地皮賣出一幅又一幅,對業界而言,北上發展的關鍵不在於可享受多少與「國民」同等的待遇,或「自貿區」數目的多寡,而在於有多自由開放?在兩地的努力推動下,首間獲准在內地經營出境遊業務的「港旅」月前正式面世,業界都寄予厚望,期望透過兩地發揮優勢互補和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例如「港旅」的管理模式以及導遊的國際化經驗,再結合國內同業的網絡,為內地旅客提供更優質和多元化的選擇,逐步打開港旅北上經營出境遊的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