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節日「非傳統」

小時候,農曆新年最開心,因為可以逗利是,初一至初七,每年都按「指定路線」去親友家拜年,或親友來我們家拜年,長大了才明白大家是按輩份「編排」拜年的日程表。

內地返港的朋友說,今年農曆新年派利是,內地又有了「非傳統」的新玩法,隨著智能手機與銀行帳戶對接,就連派利是也由線下轉移到線上,手機用戶用微信或支付寶等程式,不僅可以轉帳的形式向好友派利是,各大公司、電視節目也推出了線上「搶紅包」、」搖紅包」等活動,幾乎一夜之間,微信派利是成為內地新年假期最熱門的娛樂方式。不用登門拜訪,利是也可袋袋平安。
 
當然,除了智能手機普及這一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則是在其中添加了 「社交」和「參與」的元素,派利是可以跨越地理空間的界限,不用拘泥於一定要吉利的數字和贈送的範圍,一封利是眾人搶,指尖滑動,運氣好、速度快,「搶」到的金額越多,但即使到手只是十元八塊,和相熟朋友們共同玩遊戲的樂趣,也仿佛是拿到好意頭,增加人氣,人人參與,不亦樂乎。
 
除了在網絡上的新創意,傳統節日在消費市場上又能否展示出新的活力?老實說,農曆新年可供選擇的禮物實在是太少。甚至隔著包裝紙,我們已經可以猜到是甚麼禮品,但現代都市人強調個性及創業,農曆新年禮品市場也悄悄起革命,筆者今年在一次「例行公事」式的拜年聚會中,收到一份親友網上訂做的糖果,盒上印有極具個人特色的圖案,令筆者留下深刻印象。

用個人創意訂製禮品,除令禮品承載更多文化意義,更重要是通過為顧客「度身訂造」的方法,令普通禮品/消費品成為顧客展示個性品味的平台,早前某品牌的飲品,在瓶身印上不同的「潮語」、人名等,不正是利用這種「個人化」特色進行市場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