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Dia de los Muertos和鴨川

圖: Getty Images
圖: Getty Images

大學時代曾修讀一門中國民間宗教的通識課。某天教授笑說,看來陰森可怖的盂蘭節其實充滿溫情,我們幾乎絕倒。他解釋,盂蘭節源自佛教「目連地獄救母」的故事,講的就是孝義和慈悲。教授又問,盂蘭是什麼意思?會上祭祀的「大士爺」是誰?一眾「番書仔」頓時啞口無言。「麻煩去實地考察!」


每年農曆七月初一到月底,各區街坊組織都會在公園或球場「接力」舉辦盂蘭勝會。但畢竟是「事鬼神」為主的節日,禁忌較多,氣氛嚴肅,活動主要都是祭祀、燒紙錢、派平安米、做神功戲等,變化不多,遠不及天后寶誕多姿多采。但近年在盂蘭勝會卻看到愈來愈多年青臉孔和世界各地的遊客,靜靜地觀察、似懂非懂地欣賞神功戲,甚至坐在一旁寫生。

今年台上又演《胭脂巷口故人來》,我幾乎能跟著小生逐句唱了。正自入神,「喂,你識英文嗎?」一位染了金髮的紋身少年把一位遊客推向我,「幫忙跟這位先生解說一下可以嗎?唔該晒!」然後轉身就去平安米的攤位幫忙。與來自墨西哥的遊客攀談了一會,才知道他幾乎年年都來港參加盂蘭勝會,因為跟他家鄉的死亡節(Dia de los Muertos)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最重要的是對傳統的尊重和濃厚的人情味。遠看剛才那個粗豪少年,溫柔地把米包安頓在長者的購物車中,小心翼翼地扶著行動不便的長者到戲棚,我想我明白他的意思。

想起作家楊照曾說京都之美,在於她的不變,古意盎然的鴨川、金閣寺和疏水道都「總在那裡」,「給人一種時間停滯的信任感」。香港盂蘭勝會引人入勝之處,也許亦因這種不變的傳統味道,即使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一批一批的遊客和年青人還是循着戲棚的鑼鼓來到了。

「台上的戲劇、祭壇上的紙紮塑像和文字(對聯)、會場的佈局,應該都有特別的意思吧,可惜沒有展板或導賞員解說。」我向他解釋,其實本地有志願組織每年都有舉辦導賞團,可惜名額有限,經常爆滿。看來政府應考慮支持地區舉辦更多富有民間色彩的導賞活動,既可吸引旅客,又可讓年輕人認識傳統,使這些意義深遠的習俗,繼續一代代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