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診無疆 網診有界

「有乜頭暈身

Call我吧。」聚會後不經意的一句話,沒想到因皮膚持續發癢,加上分身乏術,只好急忙向這位中醫朋友求助。

透過Whatsapp了解過筆者體質,問及一些關於皮膚、情緒、睡眠等狀態(問診),再用語音聽過說話、咳嗽、喘息的聲音(聞診),看過患處和面色的照片(望診),友人隨即傳來藥方,「汝病屬實熱,將余方八碗水煎至一碗,外敷兩日,即癒」。連忙把訊息轉發給家人,囑買菜時順道執藥,用後果然好轉,全程皆在手機上進行。

 

謝過友人之後,筆者忽發其想,友人既然可用手機診症,公立醫院門診爆滿,是否可另覓出路?何況國外早有DoctorSpring, Netdoctor等醫療諮詢平台,註冊醫生在網上提供諮詢服務,並設有按次、按時或按年按月購買服務收費。而近在眼前,香港已有手機平台,提供網上預約、問診、代為煎藥和送藥等一條龍服務。

 

「廿一世紀,有誰不知網絡化可減省成本、跨時跨地作業?只是一旦診所放到網絡,仍有不少後顧之憂。」友人執業多年,對網診亦有他的一番見解,「網診其實並非不可能,只要解決『望、聞、問、切』四診即可。」上次治療筆者的過程中,已在社交平台上基本進行了「望、聞、問」三診,初判非重症,加上筆者沒長期病患、誤診風險較低,故可冒著省略「切診」(把脈)的風險即時開方。事實上,西醫早有體溫計、血壓機、糖尿儀等家用醫療設備,若「把脈機」能進一步研發,將脈象的「浮沉、遲數、滑澀」等指數量化,網診基本上是可行的。

 但技術可行不代表網診可以全面通行。縱使中醫治病不用開刀切割,一旦斷錯症、開錯藥,後果亦足以致命。國外的網絡平台亦有聲明,網診「不可代替實質面對面診症」、「不適用於緊急情況」及「服務不包括直接的醫療診斷、治療或處方」,除了因網診不在保險範圍外,醫師與病人關係、誤診風險等,無疑是醫者更重要的考量。

 

「儘管網診有其爭議之處,但在現今的網絡年代,網絡化確有助診所管理和作業流程,既方便病人,也可作為輔助診治的工具。」說罷,這位「線上濟世」的無國界中醫,又繼續分享自己提著針灸包,背著一大箱濃縮中藥粉,到東南亞義診的難忘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