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以類聚 開門造車

圖片:經濟日報
圖片:經濟日報


香港藝術館與巴黎賽努奇博物館合辦了「巴黎丹青」特展,展出來自20世紀初曾旅居法國的中國藝術家作品約100件,當中包括不少藝壇泰斗的作品,如徐悲鴻、林風眠、吳冠中、趙無極、潘玉良等。

入場時剛碰上公眾導賞,導賞員除了介紹作品,還特意講解了一幅1930年代巴黎蒙帕納斯區 (Montparnasse) 的地圖。當時各地藝術家聚集於此,上面提到的大師,不少就是在此認識,更經常在咖啡館交流討論、學習砥礪,或在有駐場模特兒的大茅屋畫室(Acadèmie grande Chaumière)一起練習人體寫生。說到這裏,身後一位觀眾低聲譏諷:「也聚在一起餓死吧。」

也不知是導賞員聽到而刻意反駁,抑或她只是剛好說到這裏,她幾乎接著就說:「藝術家的生活當然清苦,但總會在窮途潦倒時得到其他藝術家的接濟,或者互相轉介工作機會,沒一個真的『餓死』,所以日後才成就了這些大師……」

短短的一段「對話」,說明了集群 (cluster) 對於創意藝術發展多麼重要。創作人多特立獨行,創作時更難免要單打獨鬥才會有與眾不同的意念,所以在事業草創期,會比其他行業的人面對更多困難。故此,成功的創意藝術集群,除了要有租金合理的獨立創作空間和政策支持,亦須造就交流平台,使創作者能「開門造車」,拼擦火花,甚至互相合作,產生協同效應。不少歷史悠久的創意集群,也是如此,例如紐約的百老匯戲劇集群、東京動漫集群、柏林Kreuzberg藝術區和北京798藝術區。它們不但孕育了許多創意工業的巨擘,其藝術氛圍和創意產品,更吸引了各地遊客前來尋寶。

擔任電影製片的學姐,是首批進駐798的香港創作人。她形容798氣氛自由奔放,每個角落都有挑戰傳統的大膽作品,每個路人都可能是藝壇明日之星。「當年我在798發掘到一幅絕佳畫作,正要買下來,一看要六萬人民幣就忍住了…...」但她至今後悔不已:「那是岳敏君的作品!如今至少值過百萬,早知當年借錢也要買到手。」

巴黎的Montparnasse與北京798藝術區的創設,為藝術家提供創意土壤;香港創意工業一直人才輩出,若政府能提供適當的政策支持,香港的伙炭、PMQ、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等,相信不難成為下一個出類拔萃的創意藝術集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