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礦場再生

三家村
三家村
三家村石礦場
三家村石礦場

筆者有位地質師朋友,跑遍世界不同礦區,長久不在港。不過,他近年創立了一個本地礦業導賞的組織,回流香港。地質師朋友坦言:「到過各地不同的礦場勘探後,我發現香港的礦場也很有魅力,希望留在港推動礦業旅遊。」

礦場雖已退役,竟可重生。地質師認為,石礦場結構開闊,較易修葺,香港的石礦場因其位置貼近民居,通常已成為城市一部份,較易活化成旅遊點或用作建屋的土地。

舉例說,位於港島東的阿公岩石礦場,有逾二百年歷史,但早已埋沒在工商大廈群和高速公路中。九龍東的鑽石山樓宇群,以前就是石礦場,所以稱作鑽『石』山!二戰前後盛極一時的馬鞍山鐵礦,近年有教會人員活化鐵礦旁的教堂及學校建築群為靜修中心、營舍及展覽館,記下鐵礦的歷史及礦工的生活。

台灣的金瓜石亦曾是金礦,在港人熟悉的九份附近,現已成旅遊點,建有黃金博物館,旅客可體驗淘金、礦纜車坑道、礦洞,也可參觀舊火車站、日式民宿、神社、瀑布、戰俘營等,一併了解地方文史資料及礦石。

歐洲各地的礦場亦匠心獨運,例如波蘭著名的維利奇卡(Wieliczka)鹽礦。礦內有鹽雕築成的教堂及人像,甚有藝術感,蔚為奇觀。德國拉默爾斯貝格(Mines of Rammelsberg)礦及戈斯拉爾古鎮(Goslar),每年吸引數以十萬計的遊客到訪欣賞礦務系統及德國小築。兩國景點都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地質師建議筆者到三家村石礦場走一走。甫到達荒廢的礦場,筆者也感受到香港石礦場的一種魅力。步行至礦場須經過海鮮街、寮屋群、燈塔、天后古廟等,遊人可一併體驗漁村風光、採石痕跡。這裏是眾多隱沒的礦場中甚具旅遊活力的遺址,可發展成觀賞維港兩岸的絕佳景點。礦場雖已歸沉寂,當年運送石料的橋亦已倒塌,每日黃昏卻目送夕陽落入維港。這日天氣清朗,吸引了攝影愛好者拍下斜陽晚霞,和尋找寧靜空間的戀人。如修葺礦場、潔淨石灘環境,更能吸引遊客。

來自礦場的記憶,希望這城市有一天可透過礦業旅遊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