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為「全球化」定分界



經過街坊海味店,眼球被各式各樣的貨品吸引著、大開眼界!平時看似尋常的食物,產地原來一點也不尋常,有些更超乎想像!有來自大陸的紫菜、日本的冬菇、南非的海參、巴西的花膠、還有孟加拉的鹹魚!小小的街坊小店,薈萃世界各地特產,全球化的威力真是無孔不入!

各地的產品能行銷世界就是「全球化」?「全球化」頓時變得既熟悉又陌生。

全球化一個顯著的現象就是國際貿易與投資。港人熟悉的麥當勞、Starbucks、Hollister與多如繁星的名品不單早已遍佈世界各地,更傳播著同樣的飲食文化、衣著文化;而某某英資公司賣盤給新加坡公司、某某日資百貨被港資收購、多國聯營一間企業也司空見慣;今天的港股被昨天的美市影響,明天的亞洲市場也在互相牽動。世界各地的經濟活動已被視為一體。

全球化的另一顯著現象就是國際文化的互相影響,荷里活的超級英雄電影春風吹又生、風行全世界、早陣子不同膚色的人也在狂跳Gangnam Style,無遠弗屆。加上近年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絡已全面普及,互相影響的不僅是娛樂潮流等軟性文化,不少社會行動的思潮與革命,也透過互聯網相互影響甚至催生。

全球化的確為我們帶來了生活上的便捷與精彩,但也有意見認為它正在衝擊著不同國家、地區的固有文化。不少喜歡旅遊的朋友經常慨嘆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如「倒模」般,到處都是冷冰冰的商業大廈、購物廣場、名店與更多的名店,毫無特色,不少富有地方色彩的獨特文化已悄悄消失。

其實傳統文化只是被五光十色的霓虹光管所掩蓋,燈火闌珊處,仍然是處處精彩。就如與名店林立的IFC一船之距的長洲,就剛剛舉辦了太平清醮與搶包山活動,依舊充滿傳統特色。而麥當勞也入鄉隨俗於佛誕前後推出了素食漢堡。在地化(Localization)是全球化的一個階段性「進化」,我們要大開眼界,也不需急於為全球化定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