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旅遊

近年連串旅客不友善事件的新聞鋪天蓋地在社交媒體轉載,令香港的旅遊形象蒙上污點,以往「購物天堂」和「美食天堂」的招徠策略,也許適時檢討了,客源更不能忽略海外豪客和內地「文青」。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有數據顯示,隨著中國愈來愈富有、中產人口增加,內地的外遊消費總額在過去10年急升8倍,去年更達1,649億美元(約1.28萬億港元),接近亞太區境外客源地區的總和。以今年五月為例,有內地企業豪擲1,300萬歐元(1.13億港元)請員工連家屬6400人,浩浩蕩蕩到法國旅遊。

面對歐洲史上最大的旅行團,法國政府擔心的不是接待能力不足,而是如何滿足旅客的需要。為此,法國旅遊發展署動員了旅行社、酒店、餐廳、店舖、名店甚至公共服務來配合,包了84架客機、147輛旅遊巴、兩列火車、219間酒店,連羅浮宮和老佛爺百貨公司也被包起來提供專門款待。該企業集團董事獲法國外長單獨接見,又獲安排法國國家新聞電視台專訪,旅遊發展署估計此行收益達2,000萬歐元(1.74億港元)。

高消費旅客群當然不只豪客,從前愛買各種奢侈品的有錢人,現在更願意花錢購買體驗。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去年一份報告顯示,2012年全球奢侈品和奢侈服務上的支出達1.8萬億美元(14.04萬億港元),當中「豪華體驗」就佔近1萬億美元(7.8萬億港元),其中一半是旅行和酒店。例如中東和歐美就有旅客願花十多萬元到東南亞旅遊,只為文化體驗,香港只是他們留宿一兩天的中轉站。

這類豪客遊中國,要乘坐國家領導人閱兵專用的紅旗轎車;到北京故宮,要一睹遊客止步的珍藏品;到西安兵馬俑,要進入未開放的區域,並由大學教授或考古學家親自講解,更可與最初發現兵馬俑的農民直接交流。遊埃及,他們可參觀數十年來一直關閉的納菲爾塔莉(Nefertari)王后陵墓;遊莫斯科,他們可參加克里姆林宮廣場的獨家開門儀式,並與冷戰期間在倫敦做間諜的前KGB特工共進午餐。

反觀香港若要吸引新客源,除了重新打造「好客之都」的形象外,可以考慮汲取海外經驗,發展本地的文化旅遊。否則,外在環境變化和內地自貿區開放下,香港實難再單靠「購物」食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