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搶飯碗?

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 AI) 引起的憂慮,科幻小說作家早於上世紀描繪了機械人違反「三定律」(第一不得傷害人類、第二須服從人類的命令,及在不違背以上兩個法則下,機械人必須保護自己),繼而毀滅人類文明的故事。但到底AI 離我們有多遠?其實,AI早已無處不在,由問Siri天氣、找餐廳、查地圖、收發電郵、到機械人吸塵機甚至無人駕駛汽車等,都是現成的AI 技術。

每當你在Google搜尋、或在Facebook「讚好、分享」時,都在參與AI 的「非監督學習」(unsupervised-learning),系統會紀錄用戶習慣,日後便會據此調整News Feed與搜尋結果的內容。

電腦的運算速度上無疑比人腦快,若AI 能像人類般學習新知識,又會否逐漸超越人類? Google首席工程師庫茨魏爾(Ray Kurzweil)就預言,到了2029年,搜尋技術將接近人類的能力,到2035年,大腦新皮層將可連線至雲端,實現人腦連接網絡。

但有了全面的人工智能又如何?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經警告:「全面的人工智能可招致人類滅亡。」SpaceX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更形容人工智能是「召喚惡魔」和「人類最大的威脅」。相比科技巨人的擔心,Google前執行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就實際得多,他切實地指出每個人都會關注的課題:「未來20-30年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因科技加快創新速度而失業。」不要以為這個說法是危言聳聽。

早前,美國NPR網站的資深記者Scott Horsley接受寫稿程式WorldSmith的挑戰,就是某公司盈利報告一出,真人與程式鬥快撰寫廣播稿,結果Horsley7分鐘完成,但WorldSmith僅用了兩分鐘。儘管Horsley的文稿在風格、用詞上都較靈活生動,但WorldSmith的製作公司Automated Insights表示,WorldSmith的寫作風格可透過學習其他文稿而優化,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遣詞用字。

除了記者外,Webbmedia創辦人Amy Webb預計,隨著AI 的發展,收銀員、市場營銷員及工廠工人等職位,亦將會被移動支付系統、大數據程式及愈趨精準的機械人取代,日後甚至連金融顧問、非訴訟律師等專業工作,亦可能被程式和機械人取代。所以與其擔心AI毀滅人類,倒不如先擔心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