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餘下包裝紙的濃縮罐頭湯

開學一個月,「先動腦,後動手」已成為我家金句。

二小姐剛升讀小一,對功課幾近全無概念,但這也不打緊,現今的孩子一般都蠢不到哪裏去,多做幾次,便能掌握大概模式。最困擾的,反而是書枱上的擦膠碎。

二小姐不算是性急之人,卻不知哪裏來的習慣總愛先動手後動腦……生字剛寫下來,就發現筆劃錯了,擦擦擦;做閱讀理解,題目還未讀完,就急着寫上一個錯的答案,結果又擦擦擦;計加減數,資料只讀一半,就急着寫答案了,再來擦擦擦……

跟一個教師朋友提起這事,他臉帶慚愧的說:「學校時間緊逼,哪容你多動腦?」閱讀不能細嚼,要速讀,講策略;做數要速算,最好練就一個機械人腦袋,按掣就能作答;作文嘛,時間有限,而字數要求不低,時間滴滴答答的過,任你想得天花龍鳳,也不能轉化成分數,還是乖乖的埋首在原稿紙上,由開卷寫到收卷。

大女兒也有同樣問題。早前她邀請兩位同學來家裏做project,三個小五生,過去都有不少做project的經驗了,至於我,還是頭一回當旁觀者。

我最初忙著家事,只見她們埋頭苦幹,努力在畫寫剪貼。一看,噢,竟然在sketchbook上畫了一個很美的封面。我滿心期待的打開一看,咦?怎麼裏頭只草草地貼了幾張在網上下載而來的圖片?忍不住問女孩們:「裏頭要放什麼?」小妮子你眼望我眼,搖頭說沒想好。

「未搞清楚內容,就先做封面?」無論是中學時代做project的經驗,以至長大後的傳媒工作,封面,是點睛,是歸納,總要留在最後才做又或至少要有紥實的內容框架掌握重點所在,才能決定要如何透過封面呈現出來。

「有人教過你們如何做project嗎?」女孩們又搖頭。不懂是應該的,小學生本來就未有這種能力,但問題是,在未有這能力前,她們不停的被要求去做project,結果,時間與精力只花在無謂的抄襲剪貼上。

忽然想起中大香港教育研究所專業顧問陳廷三博士講過,現今的香港教育,學生都在學泡沫,如何present、背show and tell、做powerpoint等等,太多搬字過紙和包裝技倆,真材實料反變得無關痛癢。學生動手之前,太少動腦。要做的事太多,過程都被濃縮,能學到的又有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