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源頭管理」重拾台灣小食王國之名

香港人喜歡到台灣旅行,更加愛吃台灣小食,讚美珍珠丸子非常Q、豆花粉圓的口感好。不過,年多前台灣才鬧過塑化劑風波,上星期又上演了毒澱粉和工業用化學添加劑在各種食物中的醜聞,令「小食王國」的美名蒙污。

化學物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它被混進不同的消費品中,每日和我們肌膚相親,甚至被吃進肚子裡。可是,我們對化學品的管理,卻遠遠落後於我們對它的使用;而且我們對它們的認識,也極為缺乏。

從各種各樣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我們體會到以抽驗的方式,從幾十萬種物品中測出有毒的化學成份不但非常困難,而且當有毒化學物被驗出之前,已經不知有多少有毒物質落入市民肚子,危害他們的健康,所以從「源頭管理」才是治標治本的方法。

公共衛生中有「預防重於治療」的原則,生產者有責任在生產環節中做好「源頭管理」,使用能夠確保安全的原材料,做好生產紀錄,整理每個生產環節中使用的化學品清單;並定期審閱清單中化學品的危害性,確保成品不會含有對人體及環境有害的成份。

參考西方的先進國家,多將「源頭管理」納入各種消費品的生產法律中,促使業者建立生產鏈的源頭管理系統以積極的預防來取代消極的檢驗。不止是台灣政府,更加是各個地方政府需要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