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食水安全的數據說清楚

鉛水事件後,香港市民對於政府的驗水程序和標準,以至香港的食水安全情況,產生很多質疑。
從水務署的網頁可見,政府每年採集達十多萬個食水樣本進行化驗。水務署分別從東江流入香港的第一個抽水站、各個儲水庫、
濾水廠、水管以至住戶的水龍頭抽樣化驗;而水務署提交的全年報告,亦指出香港的食水水質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當中約90個污染物的化驗參數,香港食水樣本的平均檢測數值亦在安全範圍以內。

可是,經過鉛水事件後,市民才知道公屋落成收樓時,食水的化驗項目是不包括鉛等多個重金屬。而水務署或房屋署即使有驗水,其抽樣的時間亦會對結果有一定的影響,未必做到百分百準確。單看現時水務署的水質監控資料,我們並不知道水務署在不同地點抽取的樣本數目和時間是否反映實際的安全情況?樣本化驗的污染物種類,是不是全都一樣?雖然平均檢測數值合格,但在眾多次檢測之中,會不會有一、兩次檢測超標了,而水務署卻以全年平均值去掩飾?

要解決疑問,必須公開以上資料,否則以現時「擠牙膏」的方式去個別披露資訊,只會惹來更多的質疑,花錢做食水化驗也未能說服市民和議員。食水水質監控程序和結果是與市民安全息息相關的事,政府需要建立恆常的機制,令水務署或相關部門自動自覺地公開披露詳情,才是重回以民為本的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