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的中醫藥調治(一)



相信很多女性都經歷過經痛之苦,中醫認為經痛的起因多為情志所傷、起居不慎和感受外界的六淫之邪。以下介紹多項調理方法,以紓緩經痛之苦。

1.食物調理
注意飲食調理,可以減少誘發痛經的因素。
①莫貪涼:腸胃功能不佳或體質較為虛寒(即平常所說的「寒底」的女性,經前和經期應忌食生冷寒涼食品,如冷飲、生拌涼菜、螃蟹、田螺、蚌肉、梨、柿子、西瓜、香蕉、苦瓜、山竹、綠豆、黃瓜、荸薺等,以免痛經加重。
②少食酸:酸性食品有固澀收斂作用,使血液澀滯,不利於經血的暢行和排出,因此痛經患者應儘量避免在經期使用此類食物。酸性食物包括米醋、酸辣菜、泡菜、石榴、青梅、楊梅、草莓、楊桃、酸棗、芒果、杏、李子、檸檬等。
③忌吃辣:有一部分盆腔炎而導致痛經的患者,為燥熱或濕熱型的體質,往往月經量多或伴有經期延長,再吃辛辣溫熱、濕熱或刺激性強的食品,會加重盆腔充血和炎症,或造成子宮肌肉過度收縮,而使痛經加重。所以像辣椒、胡椒、大蒜、蔥、薑、韭菜、榴槤、芒果、菠蘿及辛辣調味品等,該類痛經患者應該儘量少吃或不吃。

2.中醫按摩
用中醫按摩手法治療痛經,操作簡便,收效快,不妨一試:
①舒適地平躺在床上,兩腿彎曲,從上腹部向下推,反復5-10次。
②用掌根在腹部順時針地環摩腹部5-10次。
③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肚在臍周反復旋轉按摩3-5分鐘,使之產生溫熱感。
④從大腿內側,腳髁骨內側到腳骨的沿線,用手的根部及手指的指腹按摩,能消除下腹部的緊張,尤其是腳髁骨內側三指寬上的穴位(三陰交),是消除痛經非常有效的穴位。
⑤從肚臍以下,約四指寬度距離的下方,到陰毛際的邊緣,也是按摩痛經的有效穴位。將四指併攏,用中指慢慢做指壓,能消除痛感。

3.對症服用中藥
氣滯型痛經:
常見經前期或經期下腹脹痛。月經少而不暢,有時胸悶脅脹等症。此時應疏肝理氣,可選用加味烏藥湯治療。如當歸、川芎、赤芍、小茴香、烏藥、木香、香附、元胡等藥。
血瘀型痛經:
痛經發生在經前或月經來潮初期,下腹拘急疼痛、拒按、行經不暢、色黑有凝血塊。宜採用活血行瘀散寒法治療。常用方藥有少腹逐瘀湯或當歸、川芎、蒲黃、赤芍、山楂炭、桃仁、紅花、香附、肉桂、小茴香、幹薑等。
血虛型痛經:
表現有除痛經外,可見經血過多,量多色淡,經後腹痛、頭暈、心悸、心煩不眠等症。宜採用養血益氣法治療。可選用八珍湯等藥物如當歸、地黃、白芍、首烏、黨參、白術、香附、茯苓等。
此外,還應根據病人情況加減藥物。如氣鬱腹脹重者加香附、木香、青皮、烏藥、元胡等。血瘀、紫塊、舌紫、脈弦者加當歸、牛膝、桃仁、紅花、蒲黃等,怕冷喜暖者加幹薑、小茴香、荊芥、肉桂、吳茱萸等治療。

4、改善生活習慣
改善生活習慣也是緩解痛經既有效又健康的辦法:
①經期少飲咖啡、茶、可樂,少吃巧克力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切忌飲酒。
②受風寒濕冷侵襲易引發痛經,因此經期要注意保暖,洗熱水浴可加速血液循環,讓緊張的肌肉和神經得到鬆弛。
③保證休息,不要過度勞累,儘量控制情緒,讓心情放鬆。
④不要做劇烈運動,特別是避免游泳、滑水等水上運動。但也不要久坐不動,導致氣血循環變差、經血運行不暢。適當的散散步,做一些簡單舒緩的體操動作,如瑜伽中的彎腰,放鬆等動作有助於改善痛經的問題。
⑤經期要加強營養,增強體質,絕對禁止性生活。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高級講師沈碧琼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