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的發現

加拿大安大略省倫敦市郊的西洋參種植場
加拿大安大略省倫敦市郊的西洋參種植場



人參是傳統中藥,早在漢代就作藥用,具有大補元氣,補益臓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西洋參則是在清代才歸化的外來藥,具有補益元氣,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等功效。二者雖然都是重要的補益藥,但藥性不同,應區分使用,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其實,作為外來藥,西洋參的發現與中國人參密切相關。

且讓時光回到清代,在這裡,人參是一個極其重要而特殊的商品,其採辦事務由朝廷直接管理,即由清政府負責人參的專採和專買專賣。康熙年間(1662-1722)則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鼎盛時期,大量有專業技能的在華外國人被召入朝廷供職,其中就有擅長數學、植物學和地理學的法國耶穌會傳教士杜德美(Pierre Jartoux)。杜德美1668年生於法國,1701年來到中國,1720年卒於北京。在華期間,杜德美曾奉康熙皇帝之命前往東北一帶測繪地圖,因而得以親眼見到了人參的生長環境並親身體會了人參的神奇功效。他在1711年寫給印度和中國傳教區總巡閱使的信中,詳細描述了人參的形態、生長環境和分佈區域,並推斷「如果世界上還有某個國家生長此種植物,這個國家恐怕就是加拿大」。杜德美在信中還記述了自己服用人參的親身經歷,他因為野外工作辛苦勞累,有一次疲倦得幾乎從馬背上摔下來,同行的中國官員立即讓他服用人參,一小時後就不再感到疲倦,從此屢試不爽。此信的內容於1713年在法國和英國發表,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遠在加拿大魁北克省(Quebec)的另一位法國耶穌會傳教士拉菲托(Joseph-Francois Lafitau)得知此消息後非常興奮,通過仔細尋找並請教當地的易洛魁族印第安人(Iroquois Indians),終於在蒙特利爾市(Montreal)附近的森林中發現一種植物完全符合杜德美的描述,證實了杜德美的推測,這時已經是1716年的9月份了。這種被易洛魁族印第安人稱為garent-oguen(意為「人形的根」)的植物,在當地只是一種普通的民間草藥,拉菲托認為,這就是分佈在加拿大的中國人參(其實是西洋參)。拉菲托的發現很快傳遍了魁北克省,在蒙特利爾市掀起了買賣和使用西洋參熱潮。1720年,由著名的法國貿易公司——印度公司(the Company of the Indies)將在魁北克省採集來的西洋參集中到蒙特利爾市並從此出口到中國。此後,西洋參的採集範圍還擴大到了安大略省 (Ontario)。昔日默默無聞的garent-oguen憑藉著中國人參的威名,也就身價大增。

需要注意的是,在1700年代初期,人參和西洋參是不分的,它們的英文名都叫ginseng。後來,瑞典植物學家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將西洋參定名為Panax quinquefolius L.,德裔俄國植物學家卡爾∙安東∙邁耶爾(Carl Anton Meyer)(1795-1855)將人參定名為Panax ginseng C. A. Mey.,正式確立了各自的身份,即是五加科(Araliaceae)人參屬(Panax)的2種不同的植物,從植物分類學的角度結束了二者混為一談的歷史。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教學科研部一級講師郭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