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區常見毒草「山菅蘭」

何文田附近山坡樹叢草地上的山菅蘭
何文田附近山坡樹叢草地上的山菅蘭

香港1100平方公里土地的40%左右規劃為不可開發的郊野土地,形成了多樣化的自然生態系統,是市民休閒郊遊的好去處。但是,大家行山時千萬不要隨意採摘野生植物,以保護香港的生物多樣性,也可避免誤食有毒的植物。香港的有毒植物以鉤吻(斷腸草)、牛眼馬錢、洋金花和羊角拗最廣為人知,稱為「香港四大毒草」。此外,俗稱「老鼠砒」的百合科(Liliaceae山菅蘭屬(Dianella)植物山菅蘭Dianella ensifolia (L.) DC.在市區也能常常見到,大家切勿掉以輕心。

山菅蘭喜歡溫和濕潤的環境,不擇土壤,是香港本地原生的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根狀莖圓柱狀,橫走,具細長的鬚根。葉狹條狀披針形,基部稍收狹成鞘狀,邊緣和背面中脈具鋸齒。頂端圓錐花序,分枝疏散;花常多朵生於側枝上端;花被片條狀披針形,綠白色、淡黃色至青紫色。漿果近球形,具五至六顆種子。

早在清代的嶺南地方本草《生草藥性備要》(1711年)就以「山貓兒」之名記錄了山菅蘭的藥用價值和毒性,言其「不入服劑」(即不能口服,只能外用),能「去瘰癧毒」,又說用本植物「搗汁,炒香米,將汁浸米曬乾,老鼠食之必死」,由此,後世幾乎所有的文獻均將山菅蘭標示為有毒植物。在本港,《香港中草藥大全》(2014年)記載,本品味辛、性溫,有大毒,嚴禁內服,藥用根莖或全草,去鬚根。鮮品搗敷,或粉醋調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外用治療癰瘡膿腫、淋巴腺炎、淋巴結結核,癬,跌打損傷。民間取鮮莖葉搗爛取汁和米炒香為餌,可毒老鼠家畜中毒可至死人誤食其果可引起呃逆,甚至呼吸困難而死。2007年野外動向有限公司出版的《香港有毒植物》收載了52種有毒植物,其中就包括山菅蘭;2010年醫院管理局毒理學參考化驗室編寫的《香港有毒植物》介紹了30種有毒植物,卻沒有記載山菅蘭。在澳洲,新南威爾士州將有毒的園林植物分為小毒(大量攝入可能導致輕微的中毒症狀)、有毒(可能導致刺激和不適,但不會危及生命)和大毒(能導致嚴重疾病甚至死亡)三級,山菅蘭屬植物(未指定具體的物種)的漿果被定為第二級,人誤食可能導致呼吸急促和步履不穩。

但是,山菅蘭的毒性尚需要進一步證實。首先,從化學成分上看,山菅蘭含苯環型化合物(benzenoids),色原酮(chromones)和二芳基丙烷(diarylpropane)類化合物,尚未發現其含有劇毒的化學成分。其次,山菅蘭的藥用部位沒有明確區分,在民間的實際醫療用途非常有限。1980年代內地曾用山菅蘭的根製成滅鼠產品,但並不能控制鼠患,早已棄用。山菅蘭的乾燥根莖表面暗黃色至棕褐色,環節處棕褐色,氣微腥,味苦辛,1990年代曾在廣西被發現混入了常用中藥「高良薑」(薑科植物高良薑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根莖)之中,也已及時糾正。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東南亞的汶萊,民間也曾用山菅蘭的根作煎劑小劑量口服,治療肝炎和黃疸。山菅蘭的漿果成熟時深藍色,色彩豔麗,這是其所含的花青素類成分使然,而且還含有葡萄糖和果糖,以吸引鳥獸食用,山菅蘭的種子便能夠隨鳥獸排泄的糞便而得以傳播繁殖。至於前面提到的「人誤食其果可引起呃逆,甚至呼吸困難而死」,《全國中草藥彙編》(1978年)除了指出「可按中毒急救一般原則處理,並對症治療」外,還記錄了當時廣州草藥醫生介紹的解毒方法,「灌服鮮鴨血或鮮羊血直至嘔吐,將毒物吐出」,如此荒謬的方法不禁令人懷疑山菅蘭的漿果是否真是毒性劇烈。

總之,山菅蘭的藥用部位不明確,現有的化學成分、藥理學和毒理學的資料也很不足夠,尚需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目前,在沒有科學結論的情況下,必須尊重民間積累的關於山菅蘭使用注意的寶貴經驗,不宜魯莽試食,以策安全。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教學科研部一級講師郭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