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治療克隆氏症

克隆氏症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胃腸道慢性突發性肉芽腫性炎症。病變部位多見於小腸末端及鄰近結腸,可累及口腔至肛門各段消化道。病理特徵為腸道呈縱行潰瘍、裂溝、肉芽腫性炎症,合併纖維化和淋巴管阻塞。本港現有約一千多人患此病。

克隆氏症臨床常見腹痛、腹瀉、腸梗阻、腹塊、便血等,且常伴有發熱、營養障礙和關節炎等腸外表現。本病反覆發作,長期不癒,可併發口腔潰瘍、虹膜睫狀體炎、肛周炎、肛周膿腫等腸外表現。

中醫中藥辨證治療與西藥相配合可有效改善本病症狀,減低復發率。從中醫角度,克隆氏症多因感受外邪,如寒濕、濕熱等損傷腸胃;或恣食生冷、肥膩厚味,濕熱內生;或心情久鬱,肝失疏泄,克伐脾胃;或脾胃虛弱,運化失司而發本病。臨床治療多選用清熱化濕、健脾溫腎、行氣活血、澀腸止瀉、溫中補虛等方法,臨床常見如下證型:

濕熱內蘊:腹痛,腹瀉,或大便夾黏液血;或便秘,口乾,口苦,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或滑數。治以清熱化濕,選用黃芩、芍藥、黃連、薏苡仁等藥。

脾虛濕困:腹痛,腹瀉,易疲乏,食慾差,胃脘痞脹,口淡,舌淡胖,苔白膩,脈濡弱。治以健脾益氣化濕,選用黃芪、黨參、白朮、茯苓、山藥、白扁豆等藥。

痰瘀互結:腹痛陣作;或腹部脹滿,大便難下;或腹有腫塊,或關節肌膚腫脹,舌質瘀暗,舌苔白膩,脈弦澀。治以理氣活血、化痰消積,選用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半夏等藥。

脾腎陽虛證:大便稀溏,食慾不振,神疲肢冷,腰酸,舌質淡,或胖有齒印,苔白,脈沉或沉細無力。治以溫腎健脾,選用黨參、白朮、補骨脂等藥。

克隆氏症是一種慢性病,病人一定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除堅持中西藥治療,還需注意生活調養。注意飲食衛生,不暴飲暴食,不過食辛辣肥膩厚味,不吃凍食;注意觀察何種食物易誘發或加重腹痛,腹瀉或便秘,以免再次食用;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以助康復。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講師一級馬劍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