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草藥山芝麻的安全應用

龍翔道公園的山芝麻
龍翔道公園的山芝麻

談及嶺南草藥,需要釐清中藥、草藥和中草藥的基本含義。這三者並無本質上的不同,中藥和草藥也常常混稱為中草藥,實際上都涵蓋於中藥的概念之內。一般認為,中藥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物質,在流通和應用的形式上主要包括中藥材、飲片和中成藥。其中,被古代的官修本草或者近代的藥典收載者,通常稱為「官藥」,即是在全國範圍內使用的法定中藥。與官藥相區別,草藥則是指那些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區域性和局限性,收載於地方本草或者多以口傳身授方式流傳民間者,其商品藥材並未在主流的中藥材專業市場廣泛流通。本文介紹的山芝麻就是著名的嶺南草藥。

梧桐科(Sterculiaceae)植物山芝麻(Helicteres angustifolia L.)是香港原生的小灌木,高可至1米,小枝被灰綠色短柔毛。葉全緣,狹矩圓形或條狀披針形。聚傘花序有2至數朵花;花萼管狀,5裂;花瓣5片,不等大,淡紅色或紫紅色。蒴果卵狀橢圓形,密被星狀毛及混生長絨毛。果實的形態與胡麻科(Pedaliaceae)植物芝麻 (Sesamum indicum L.) 有相似之處,故名。山芝麻在香港郊野的山坡草地灌叢中比較常見,也分佈於臺灣、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江西、雲南等地以及東亞、東南亞國家和澳洲。在夏秋二季採挖根,除去鬚根,洗淨,截段,曬乾。藥用以「崗油麻」之名始載於嶺南地方本草《生草藥性備要》(1711年),言其「治瘡,去毒,止血,埋口」,而且「又能潤大腸,食多大便必快」(此句當屬誤記,可能是將胡麻科植物芝麻的種子「補肝腎,益精血,潤腸燥」的功效張冠李戴)。山芝麻具有解表退熱,清熱解毒的功效,在常用劑量下(乾品10~15克,鮮品30~60克)單用或配伍其他中藥煎服,也常常用來製作涼茶和生產複方成藥,主要用於治療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包括現代醫學中的扁桃體炎,咽喉炎和腮腺炎見前述證候者)。山芝麻的別名包括崗油麻,崗芝麻和假芝麻,這其中的「山」,「崗」和「假」字也喻示了其作為地方草藥,地位較「官藥」低下的「山野」屬性。

現代研究表明,山芝麻根含山芝麻酸和齊墩果酸等三萜類成分,山芝麻內酯等香豆素類成分,還含有揮發油等成分。藥理學實驗發現,山芝麻根具有抗病毒,抗炎,鎮痛,保肝,抗腫瘤和抗糖尿病等作用。《中華本草》(1999年)和《香港中草藥大全》(2014年)等中草藥學專著在山芝麻的性能項下均標明其「性寒,味苦,有小毒」,欠缺「辛」味,似宜完善為「性寒,味苦、辛,有小毒」以符合山芝麻的用藥實際。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毒」應該理解為廣義的毒性,即藥物的偏性,這正是藥物具有治療效應,能祛邪治病的原因。有毒理學實驗證實,山芝麻根的甲醇提取物口服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LD50)為2.54/公斤,顯示有一定程度的急性毒性;也有實驗指出山芝麻根的水提取物以5/公斤的劑量口服對大鼠沒有任何急性毒性。前人的經驗也認為,草藥的作用峻猛,在宋代甚至有人提出「草藥不可服」的警告。但是,內地曾有人因為咽喉不適,也有人將山芝麻根當作補益強身劑而自行大劑量(乾品30~150克,鮮品250~500克)煎服,導致了頭暈、吐瀉、肝腎功能損害等毒副反應,其中的年老體弱者甚至死亡。如此這般就是濫用藥物,產生的就是狹義的毒性,即對人體的具體傷害效應。有鑑於此,中醫藥從業人員需要時刻警醒安全用藥的問題,市民也必須在註冊中醫師或者中藥師的指導下服用中藥。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教學科研部一級講師郭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