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瑪卡(Maca)

香港街市出售的瑪卡
香港街市出售的瑪卡

近年來,國際國內市場上出現了種類繁多的瑪卡產品,例如瑪卡粉、瑪卡片、瑪卡膠囊、瑪卡口服液、瑪卡茶、瑪卡咖啡和瑪卡酒等,不一而足。在香港的藥材舖、街市和食品店舖也常常能看到各種瑪卡產品的身影,有的還標有「秘魯人參」、「荷爾蒙發動機」、「男女補腎恩物」和「天然偉哥」等字句,成為一些店舖的貴價貨品。那麼,瑪卡的「身份」是怎樣的呢?

瑪卡是十字花科(Brassicaceae/Cruciferae)獨行菜屬(Lepidium)的草本植物,學名為Lepidium meyenii Walp.,「瑪卡」或者「瑪咖」系其英文或西班牙文名maca的譯音。瑪卡的分佈局限於安第斯高地(Andean highlands)秘魯中部的胡寧(Junin)和帕斯科(Pasco)地區,早在兩千多年前,已經被馴化成為當地的一種農作物,可以作食物和飼料。瑪卡的地上莖短而匍匐,在收穫時節,其地下部分形成膨大的下胚軸(植物學術語,即hypocotyl,位於子葉下部,可發育成為根),連同主根一起成為可食用的部分,我們通常也可理解為食用其膨大的貯藏根。栽培的瑪卡因品系不同,收穫的塊根的顏色也有差異,以黃色和紫色的較為多見,也比較受歡迎。新鮮的瑪卡,在採收的田間地頭就可烤熟食用;乾燥後可以存放數年。乾燥品用水浸泡過夜後,煮至半熟以待其軟化,然後就可加工榨汁、熬粥、調製雞尾酒或製成果醬等。作為當地人的主食之一,瑪卡富含澱粉、蛋白質和礦物質(特別是鈣和鐵)。當地人也相信,人畜食用後對懷孕生育有所幫助。現代研究表明,瑪卡含芥子油苷類(glucosinolates)、生物鹼類和甾醇類化合物等生理活性成分,具有提高性能力和生育能力,調節內分泌,改善學習記憶,抗更年期骨質疏鬆,抗疲勞和抗腫瘤等作用。但是,瑪卡的臨床療效尚待進一步證實。另外,同屬的獨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在內地既是常見的田間雜草,又是藥用植物,其地下部分不能形成膨大的貯藏根,而是以種子入藥,即《中國藥典》收載的中藥葶藶子,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在香港大嶼山也有分佈的北美獨行菜(Lepidium virginicum L.),其種子在內地部分地區也作為葶藶子使用,屬於地方習慣用藥,《中國藥典》並未收載。

近年來,西藏、新疆、青海、四川和雲南等省區已開始開展引種栽培瑪卡。需要明確的是,第一,瑪卡是外來植物,在中國沒有食用或者藥用的歷史。國家衛生部(即現在的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於2011年批准瑪咖粉(即瑪卡粉)為新資源食品,這是以人工種植瑪卡的地下部分為原料,經切片、乾燥、粉碎、滅菌等步驟製成的淡黃色粉末。衛生部同時也規定其蛋白質含量不能低於10%,膳食纖維含量不能低於10%,水分不能超過10%,食用量每天不能超過25克,而且孕婦、哺乳期婦女和嬰幼兒不宜食用,雖然研究認為,成人每餐食用50~100克瑪卡(以乾燥品計算)是安全的。第二,瑪卡與五加科(Araliaceae)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 A. Mey.)扯不上關係,冠以「秘魯人參(Peruvian ginseng)」之名,不免失之牽強。瑪卡與十字花科蕓薹屬(Brassica)植物蕪青(Brassica rapaL.)約莫接近。蕪青也非中國原產,但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引入中國,其膨大的貯藏根可以熟食或用來製作泡菜(就是大頭菜」),也可作飼料;在高寒山區還以之代糧食。香港市場常見的其它蕓薹屬植物,例如芥蘭、菜心、西蘭花等蔬菜,其實也富含芥子油苷類化合物。研究認為,經常食用這些蔬菜有可能減少癌症的發生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教學科研部一級講師郭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