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刻意」的獻媚才要命

香港大學上星期發表8.18事件檢討報告,結論是去年8月18日副總理李克強出席港大百週年校慶典禮,校方安排不恰當,給公眾「向權貴獻媚印象」,「令人質疑大學是否仍能維護其核心價值」,「大學聲譽因此受損」。

報告第3章提出一個重要問題﹕「辦大學目的是甚麼?」我引述報告這方面的闡述﹕「為了教學與研究,不單只向學生傳授知識,還運用學者的專長造福社會。人類的認知有限,有時甚至是錯誤的。維護大學的自主、表達自由和多元,才不會由政府、富人和權貴決定甚麼是真理。大學的核心價值是(1)透過教學與研究追求真理;(2)學術自由與院校自主;(3)維護自由、開放及多元;(4)保障言論自由。第4點至為重要,是維護學術自由與院校自主的基石,值得特別強調。」

8.18檢討報告建議在校園內豎立一個石碑,重申港大承諾「港大永遠是言論自由的堡壘」(the University will always be the bas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我是港大舊生,不能再等一世紀到港大200週年紀念活動才知道母校是否汲取了教訓。與其立碑,不如即時實踐。

維護言論自由,要有目共睹,97回歸後不久全國政協委員徐四民狠批香港電台節目《頭條新聞》用公帑罵政府,當時的廣播處長張敏儀及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馬上反駁,公開維護港台的編輯自主和表達自由,讓港台上下與公眾清楚看到當權者應有之責。時移世易,去年港台時事節目主持人吳志森被左派報章密集式點名批判,非但不見特區官員說句公道話,最後吳被炒魷。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將於3月23日舉行全民投票選特首,左派報章以此和其他藉口連番批判,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撰文批評鍾的民調「為政團服務」。徐立之校長的反應是「學者有不同意見十分正常,鍾、郝二人屬『學術爭拗』。」

科大副教授成名及中大高級導師蔡子強批評郝鐵川後,與鍾庭耀一併遭左報抨擊,三校的校長有沒有站出來維護學者受威脅的學術及言論自由?有沒有達致辦大學目的之一「運用學者的專長造福社會」?只立碑,不行動,有何用?

連大學學者的學術自主或言論自由都不能維護,如何冀望大學保障學生的言論自由?8.18報告結論是大學沒有「刻意」獻媚。但給人獻媚的印象,即是在「不刻意」之中有獻媚,「獻媚」已變成潛意識(subconscious),自然反應,連正在獻媚的人都渾然不覺。最要命是無人需要為此負責,不是僅一、兩個人犯錯,那是否等於獻媚文化已不知不覺中蔓延整個大學管治班子?那如何冀望大學達致8.18報告所提之辦學目的﹕「不會由政府、富人和權貴決定甚麼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