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主」焦慮症

小玲今年八歲,在國際學校就讀四年級,她家境富裕,爸爸是成功的商人,媽媽年輕貌美,活躍於社交及慈善活動。小玲轉介來看醫生時,妹妹才一歲多。這一年小玲常常身體不適,在早上食嚥不下,甚至會作嘔,最後要告假不能上學,平均一星期都有一兩天缺席。她看過很多兒科醫生,結論是她對很多食物敏感、胃酸過多等等。現在每天都要吃很多藥,她亦見過心理學家,認為她壓力很大,但要慢慢醫好後,才可上學。總的來說,小玲八歲還怕黑、怕鬼,她亦害怕上學,尤其是上體育課,她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比人差,害怕在人前做各類動作,她亦擔心沒有朋友,或被朋輩欺凌:他們常常纏着小玲,要她不停帶精緻和昂貴的日本小食回校,她亦對今年開始有的學校宿營及海外旅行感到憂慮,她說:「我從未試過離開褓姆一天,每晚都要和她一起睡覺。學校旅行及宿營時一定不可以帶她同去。」小玲從小至今已有二十多名褓姆,大部分時間都由不同的褓姆一天三更輪流照顧,她從來都沒有固定的依附對象,所有事都由別人安排好,一一照顧有加,過分保護,猶如「小公主」一般。

小玲從未應付過壓力問題,可是這一年來,由於妹妹的出生,媽媽投放於她身上的時間比以前少,而且她今年要在學校獨立面對很多問題,包括學校宿營、海外旅行及朋輩欺凌等。

我們診斷小玲患有兒童及青少年焦慮症,處理方法包括:一、由於她的徵狀比較嚴重,亦影響身體健康與學習,兒童及青少年科專科醫生會小心處方血清素藥物,以減輕焦慮的徵狀;此外,家長不要為她身體的焦慮反應常常看醫生,以免加重她的「病者角色」。二、我們希望家人為她記錄每天早上不適時的焦慮指數,令她將身心焦慮和身體反應連繫起來,並跟她討論應付的方法。另外,媽媽應和學校站在同一陣線,鼓勵她上學,避免走進曠課的惡性循環中,使她回校的焦慮更大。在此之前,我們要裝備小玲,跟她做一些角色扮演,學習如何跟同學交流及拒絕不適當的要求,亦要和學校聯絡,當她在課堂感到不適時,可以在自己的座位小休,不鼓勵直接把她送往醫療室,應讓她暴露於焦慮環境,面對焦慮徵狀,學習放鬆和以不同的方法克服身體的不適。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國齡

原文刊載於Yahoo專欄 http://hk.news.yahoo.com/blogs/psy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