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電盪治療

精神科治療中要動手術的很少, 腦電盪治療法可以說是最持久, 最駭人的了。

此法源於1930年代, 由一位匈牙利醫生首創。他觀察到兩名同時患有癲癇的精神病患者, 在癲癇大發作之後, 精神病徵有明顯的好轉, 於是採用一種藥物誘發癲癇大發作來治療精神病 (當時抗精神病藥物尚未發明) 。但由於誘發癲癇藥物的毒性太強, 這項技術很快被放棄。數年後, 義大利醫生改進了技術, 採用電流引發癲癇大發作, 取得較好的療效。初期腦電盪是用在清醒的病患者身上, 沒有施以麻醉和經過肌肉鬆弛, 當電流通過頭部兩側, 病人陷入昏迷, 肌肉強烈抽搐痙攣, 旁人觀之覺得很恐怖, 令人感覺是用來懲罰不合作的精神病人的, 因此大部分病患者害怕接受這項治療。 電影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對此有嚇人的描述, 給人留下負面的印象。

隨後技術逐步改良。現在的電療是在麻醉的情況下進行, 加上肌肉鬆弛劑, 病人受傷的機會很低, 過程沒有痛苦。一系列的研究表明, 腦電盪在治療嚴重抑鬱症有顯著療效。筆者猶記得在70年代中期的青山醫院, 腦電盪治療相當流行, 每週三次, 每次都有超過十名病人接受治療, 像流水作業一般; 除了短暫的記憶喪失外, 也沒有嚴重的事故發生, 效果相當不錯。後來因為新的藥物推出, 副作用減低, 用腦電盪來治療精神病的次數逐漸減少, 但在頑疾的情況下也會考慮。

究竟腦電盪如何產生療效, 數十年的研究都沒有實質的結果。最近在生物精神科雜誌的一篇報導可作參考 (Biological Psychiatry Feb 2016) 。研究人員採用高清磁力共振顯影, 發現抑鬱病的的海馬區和杏仁核在腦電盪後的體積增大約10%, 其它腦區的體積不變, 而且體積的變化和病情的好轉有關聯。

為什麼這兩個腦區會變大? 有幾個可能, 一是神經細胞增生 neurogenesis。我們知道, 人腦的海馬區 (齒狀回) 的神經細胞是會生長的, 每日大概有1400個新增的神經元。當在嚴重的抑鬱狀態時, 神經細胞的增生能力減弱, 導致海馬區的萎縮。而腦電盪能夠迅速增加生長能力, 從而改善抑鬱情緒。另一些能令該腦區變大的情況是: 突觸的增加¸ 膠質細胞增加, 血管增生等。都是使腦區更為活躍的變化。

這項研究加強了我們對抑鬱症的認識。以往我們以為抑鬱症就是血清素不足的想法未免過於簡單。嚴重抑鬱導致腦部機能減弱, 製做腦細胞能力不足, 以致神經連接受損, 訊息傳導有問題, 新事物不能產生犒賞狀態, 使我們失去興趣和動力; 不好的訊息被擴大, 令患者的焦慮和憂傷加強。治療成效有賴於迅速建立神經細胞和神經網絡。增加血清素等神經遞質也是要重整神經網絡, 不過起效時間較慢, 需時較久而己。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
勞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