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怎樣食菜?

三十年了。三十年啊。三十年前的生活,大家還記得嗎?

三十年前,我二十幾歲,電視的營養學家教導我們,菜不要洗得太多次,煮菜不要太熟,菜汁菜水要一併食,因為水溶性的營養很多留在菜汁或燙菜的菜水裏面,要把汁液飲了,才吸收到菜的全部營養。三十年前,唐人好少食菜汁,認為無味道,冷飯菜汁只是給窮人的施捨物,然而西方營養學來了香港,摩登的香港人也接受了西洋的現代飲食觀念,菜不會炒得過熟,而且菜汁可以留下,用來淘飯,菠菜甚至可以連根食。以前香港的菜,新界農場可以供應四成,新界菜新鮮而且堆放得有條理,本地菜農經驗豐富,特別是菜心,菜和葉互相緊扣,好像編織一樣的緊密,菜販從菜籮拿出來,一排菜丟在菜攤,不會拆散。餘下的供應,來自大陸的農場,然而當年的國營農場的菜只是不夠新鮮,賣相也難看,但品質還是老實可靠的。


三十年後,我五十幾歲,媽媽告訴我,最近在電視看到營養學家這樣教導:菜要加鹽泡浸幾個小時,之後用開水燙一次,菜水要倒掉,再炒一下,如果只是燙菜,就這樣食。如此,才可以將農藥的毒性去掉大部分。媽媽說的時候,我低下頭來,不忍看她臉上的表情。

三十年了,香港人在三十年的正常生活、正常知識,竟然慢慢變成這種委屈的歪理。科學而言,今日的營養學家也是無可奈何,大陸菜場用的農藥,藥性頑固,不溶於水,用鹽用醋或專用的洗菜清潔劑都不能沖走的,沖走的,是水溶性的營養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