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毅木訥,仁者無敵

「仁」是儒家思想的主旨仁是宇宙的原則,也是人品修養。仁是宇宙的好生之德,也是人的善心的養護。《論語》中有多處記載孔子與弟子論「仁」。《論語˙陽貨》:「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第十二》:「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仁是諸德之首,是禮樂之本。然則,孔子論仁的涵義及實踐,乃因材施教,故說法不一。

仁者如何鑑別呢?所謂識英雄重英雄,唯仁者可以鑑別仁者,孔子留下了兩條鑑別仁者的格言。第一條是正面的鑑別。《論語˙子路》:「剛毅木訥,近仁。」何晏集解引王肅曰:「剛,無欲;毅,果敢;木,質樸;訥,遲鈍。」

人無私欲,則能守正不阿,故無欲則剛。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說人要克制私欲,令言行舉止合乎禮節。做事一馬當先,中途不退縮,謂之毅。果敢就是勇敢果決,勇於承擔責任。木,是性情樸實。《新五代史˙卷二十二˙梁臣傳˙牛存節傳》:「存節為人木彊忠謹,太祖愛之。」訥,其言也訒,意思是言談謹慎、難以啟口。《廣韻˙去聲˙震韻》:「訒,難言。」《論語˙顏淵》:「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個性剛強堅毅、質樸且不善於言辭,有了這四種表徵的,或即使只有一兩種,也近乎仁者。

反面的鑑別,孔子也說了。《論語˙學而》:子日:「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動聽而不實在的話。令色,令是好、善之意,色指臉色。人說話,要言辭恰當,真誠實意,以誠立品,就是《周易˙乾卦》所說的「修辭立其誠」。明代蕅益大師《論語點睛》:「巧言,口為仁者之言也。令色,色取仁也。仁,是心上工夫。若向言色處下手,則愈似而愈非。」花言巧語,話說動聽,刻意裝出一副討好人的臉色,以言色悅人,這種人絕少是仁者。

《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我以前有些劣徒,一開始就借機會親近、諂媚,做師父的,故意顯出厭惡之情,拒他們於千里之外,他們卻無動於衷,無羞恥之心,一直揣合逢迎,一有機會就浮詞讚美,唯讚美得來而無益於修德或為學,是私心的讚美而不是公心的讚美。對於這種人,做師父的,仍是會留一線人情,仍把他們留在身邊,學一點修身立德與為學之道。道門廣大,有教無類。他們跟我學,比起跟魔鬼學的好。一念善意,永留佛種,也許他們來世還可以學好。年輕時代一開始跟師父跟着魔道,那就世代沉淪,出苦無期。然而,有些劣徒入了魔道,終究無法開導,逼不得已,唯有驅逐。做師父的,會親自驅逐,不會交託其他弟子或追隨者行之,是要保存其他弟子的善心。驅逐壞人要顯出驅魔的相,其他弟子的修為不夠,不能任之着魔,壞了修行。

《論語》處處論及個人修身處世、約束私欲、實踐仁德,與道門的息貪瞋癡、修戒定慧,有相類之處。華夏經典,神通廣大,兒童讀之終生受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