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無勢,變成弱者成勢

弱勢,是社福界創造的一個蠱惑詞。弱勢(the underprivileged)這個詞,是違反常識的。

弱者無勢(the poor have no privilege)。我們以前講的詞彙:窮人、貧民、老弱傷殘、孤苦無依、貧病交迫、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都是很實在的描述,一群遭逢種種不幸,在等待憐憫和同情的弱者。
弱者有不同程度的需要,有些需要住屋,有些需要金錢上的幫助,有些起居飲食需要特別照顧,有些是長期病患,需要醫療支援,有些天生殘缺,行動不便,需要儀器輔助。以前政府及社福界會對社會上
各個類別的弱者,提供福利救濟、就業扶助和社工輔導

社會上有弱者,社福界卻引入弱勢弱勢社群這種詭詞,將各種弱者塑造成為模糊的一群人、一個界別,而且語義暗示說:弱者也有勢可依,請你不要欺負他們。何謂弱勢?何謂弱者的勢力?你不明白嗎?近年的社福界就做給你看,弱者在社福界、平權運動者、政治遊說家(lobbyists)的扶助下,真的有了特殊的、額外的勢力extra rights,連主流都不夠膽冒犯的勢力。

弱者成了勢之後,他們就厲害了,可以四出演講,展示克服傷痛,載歌載舞,往日我們認為是不近人情、羞於啟齒的東西,現在變成正能量、大道理。八仙嶺山火的倖存者張潤衡先生,要到台灣協助八仙樂園粉塵燒傷者的事件,不是孤立的個案,只是他在鎂光燈之下做得過火,大家可以反省而已。

操作弱勢社群,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偽善行為,社福界和知識界在協助製造偽善,乃至於顛倒是非,壓倒善惡美醜之分目的就是鼓吹道德消費資本主義的目的,除了生產,就是消費,沒有消費就不能有盈利而各種消費之中,道德的消費是最深刻的,可以衍生最多的盈利,甚至在無法做生意、做交易的場所,一旦有了道德理由,就可以達致交易,做到生意。依賴公帑和慈善捐獻的社會福利事業、公平貿易、輔助弱勢就業的社會企業,這些儘管是小眾市場,累積起來,交易量也是可觀的。

至於充斥着左膠的社福界,就在道德消費之中創造自己的就業。社福界是需要就業的,貧弱的人需要救濟也需要社工照顧,些許偽善也有利階級和諧,社福界不是偽善到要喧賓奪主的地步。

我們討論弱勢平權這些事情,不是小事,而是涉及現代香港社會、現代西方社會面臨的大危機:平等主義攻陷自由社會也攻陷道德與美學。我們香港人在網絡上深刻討論這些事情,是一群公民以深刻的廣場討論,從傳統文化的回顧、從道德哲理的反省,在建構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