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展覽,斯文掃地

今年是李鄭屋漢墓出土六十周年,康文署轄下的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漢武盛世:帝國的鞏固和對外交流》(The Rise of the Celestial Empire: Consolid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during the Han Dynasty)展覽,介紹漢代的歷史、藝術和文化發展。

一個展覽,宣傳設計和題目丟人現眼,令康文署斯文掃地。漢文是右起直書,這是最基本的。展覽題目《漢武盛世:帝國的鞏固和對外交流》,沒有一句是傳統漢文,好似一本英文史書的漢譯。帝國的鞏固是什麼意思?《文選˙東方朔˙非有先生論》:「遠方異俗之人,嚮風慕義,各奉其職而來朝賀」,漢以天朝自居,萬邦來朝,對外交流是中小學校做的,不是漢王朝做的。傳統漢文該怎樣寫?

華夏史觀,治、亂、興、亡。治,安定;《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國家對內的政教,對外的國力,叫「文治武功」。文治,指文教上的施政。武功,指對外用兵,驅逐蠻夷。《禮記˙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要強調帝王恩德昭著,武功顯赫,可用文德武功。

漢代文帝、景帝,採用黃老治術,尊行道家,無為治,帝王刻苦自持而藏富厚德於百姓,史稱「文景之治」。漢代第六位皇帝劉徹,廟號武帝,歷史評價一向毀譽參半。武帝在位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立樂府,集民歌,改曆法,收鹽稅,鐵酒公賣,統一貨幣,行平準與均輸法,此乃文治之功。然而,武帝為拓展漢,派張騫通西域,派衛青、霍去病等將領征討匈奴、南越、西南夷及朝鮮。《周書˙卷二十三˙蘇綽傳》:「衰弊則禍亂交興,淳和則天下自治。」文景二帝,仁慈恭儉,偃武修文,在位時國泰民安,天下富庶。武帝治下,窮兵黷武,干戈連年。唐代詩人杜甫《兵車行》有詩句:「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譴責漢武帝好戰尚功,開疆闢土而令士兵戰死沙場,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同時暗諷唐玄宗好大喜功,妄自挑起戰事。《論言‧述而》:「子之所慎:齋、戰、疾。」戰乃百姓存亡之繫,孔子因愛惜天下蒼生而慎戰。武帝連年征戰,令黎民久戌不歸,家破人亡,民生凋敝,豈可稱之為「盛世」?

漢文標題該是「漢家天下——東征西討,揚威域外」。用「漢家」,是漢王朝自稱,《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故發憤且卒。」漢也是諸夏,即眾多的華夏文明地區,重新以郡國方式統一的朝代,故此以漢稱呼此後的華夏。參觀者如果服膺漢邦,則可代入漢家,否則就是漢王朝自說自話。用「大漢」,則需假設參觀者服膺漢邦,今日不宜矣。

東征西討是武功,也諷刺四處出戰征伐,虛耗國力,用「南征北討」亦可。但東征西討,是驅逐外族之戰,南征北討,是討伐群雄開國之戰。至於對外交流,漢代叫揚威,舉武揚威,就是列出武力,顯現威風、威力。往後叫撫夷,有天朝大國安撫夷狄之意。《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也叫交通,即往來、交往也。

一個設計、一個標題,特區政府毫無文化涵養。起題同時考慮音韻、史實、禮教,這不單是語文技藝(文事),更是歷史見識(史識)。這種能力,以前叫average,現在彷彿變成絕學。大家可見,在當世復興華夏,是何等艱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