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事業,義利兼行

政治不是利益,政治也不是正義。好多人常以為政治只有利益,而利益之中包含正義。例如你身處弱勢,打一份小工,希望社會有公道,政府要救濟貧民,商家取利不要太過,這期許是正義的,但對自己也是有利的。然則,政治是義利兼行的大事業,然而關涉到芸芸眾生,有階級、地域、世代、性別、政團、國籍的民情差異,中間的矛盾,我們用時間因素(time element)來轉移,用階級因素、政黨輪替因素、國際補償因素來達到義與利的交換。成都諸葛武侯祠有一名聯,清光緒二十八年趙藩撰書,聯曰:「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審時度勢,就是善用時間因素。

政治有時是以義求利,有時是以利求義,純講利益的,不是政治,是江湖買賣。政治需要道德,更需要智力和耐性。道德與智力用來辨別義與利,耐性用來等待義與利的交會與轉化。政治首先需要的是道德,故此香港的政黨,沒有一個是及格的,因為香港的政黨都沒有道德,都是買辦,而且還是笨拙的那種,連自己的根基都賣掉了。

黃老道家說「道、德、法、術、勢」,道可以是正道或奇道,但德必須是正德。政治如果只有利益,而無公義,上下交征利,社會將瓦解。這套華夏黃老道術,一九九八年我在《信報》用專欄系列演述,讀者是文化界、金融界、政界的精英,後來結集在《一國定兩制——黃老道術與香港政治》一書。此書也是我歷來理論最精深的書,裏面有幾篇文章,如非我執手而教、嚴詞訓斥的弟子,你讀不明白,此謂之密傳。

ΟΟ年被《信報》驅逐之後,我在互聯網和面書寫作貼文,針砭時弊,提出建設的替代方案(這才是最重要的!),啟發了一大批讀者、共同參議者,並培養了十幾位言論對手,在理論上、在道義上支援了無數在街頭行動的素人。這個開放性質的討論群體和行動聯盟,形成城邦論的關鍵少數。這個群體用互聯網的點與網(points and nets)的方式傳播,橫跨香港的各個階級、族群、地區、性別和年齡世代,也散佈到海外。這個群體已經成型並且進入議會選舉階段,境外政權要阻止,已經太遲。

敵人以為我在網上「打飛機」,其實我在網上建立香港帝國。這好像當年坐船出海的探險家一樣,被人嘲笑,直至這些探險家將海外的財寶用船載回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