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香港,聖誕憶舊

香港以前是基督教的城邦。香港的城邦信仰是基督教的,當然大家不會察覺,英國政府也不會告訴大家。英國是基督教國家,故此在香港的統治,很多時是借助教會或基督信仰,但不會很明顯地推廣出來。

聖誕節是其中一個宣揚文化的機會。除非是佛教學校,否則九七前的學校一定會有聖誕聯歡會,禮堂有聖誕樹,有歌詠團唱聖詩。班會舉行抽獎,班房有紅綠色聖誕花環的佈置,放上山上採摘回來的松果。我以前讀的不是天主教或基督教學校,只是一般官立學校,但校長和好多老師都是基督徒,其他信佛、信道的人就不作聲,隨得他們,總之有得玩。以前的華人並不是人人都信洋教,只不過是學校放假,大家有聖誕派對,會收到聖誕禮物,慢慢歐洲的事物會不知不覺入了香港,又不是很高明,但是用歡樂的方式潛移默化。在聖誕節,你不信教也不緊要,都有很多慶祝活動,有玩有吃有假放,這是推廣文化的最容易或者最堅持的方法。推廣文化,還有一個祕訣,就是用小孩做媒介。聖誕節是小孩的節日,有禮物收,有唱歌表演,有聖誕樹,要穿得漂亮。報佳音的,唱詩班的,很多都是小。他們長大後,這些經歷就變成一些很開心的童年回憶,傳給下一代。

現在香港的聖誕氣氛差了很多。以前街上會有很多聖誕裝飾。未到聖誕節,大家都會走到尖沙咀的海運大廈,看看聖誕燈飾和佈置,精緻亮麗,成為幾日的同學話題。海港兩岸都有漂亮燈飾,海運大廈會有典雅的佈置,那是和英國有關。以前海港兩岸,大部分是英商和親英的華商,對岸的英資太古大廈、置地廣場,都佈置了很多漂亮的燈飾,很有品味。他們的品味都有一定水平,不是特別高檔或有創意,但會跟從傳統英國或傳統殖民地留下的風格,燈飾用聖誕花、聖誕樹、鹿車或者聖誕禮物,都是溫馨體貼的,跟現在旺角那些大紅大紫的刺眼LED燈很不同。當燈飾沒有宗教主題,要用創新設計、多元,就變得很恐怖。我已經很久沒有心情去看燈飾,想想也有二十年。以前會選一個日子,約親朋戚友,帶幾個小,一是一家大細帶幾個小朋友,有時是一個家庭,有時是兩個家庭,甚至三個家庭,浩浩蕩蕩地去尖東觀賞。

從前電視上會見到英女皇或教宗發表聖誕文告。九七之香港變成無神論政府,可能也會見到教宗的聖誕文告,但英女皇和總督的就不見了,特首也不會有聖誕文告。當然,若政府一向不是推行令人歡欣的政策,遇到要發表聖誕文告的時間,就會相當尷尬,故此現在政府索性不做聖誕文告。

如果梁振英要發表聖誕文告,首先一定要送點禮物、送一些福利,一定要放寛一些事,不可以就只講「祝大家聖誕快樂、普天同慶」,這是沒意思的。另外亦要檢討過去的政策,有做得令香港人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要懺悔。梁振英最好在聖誕節宣告永久放假,返鄉下,相信會全城慶祝。

--